第635页

要解决帝国最深层次的思想上的矛盾,就必须在政治体质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个改革不仅仅包括决策制度,还要包括教育制度,而官学和教育制度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大秦的决策制度就是廷议制度,也就是国事决策必须经过朝议,先由中枢小范围商讨,然后再由文武百官进行大朝议,最终结果才是决策。

这一制度来源于周王朝,周王朝的国事决策先由百官廷议已经形成定制,而这种定制由春秋到战国一直得到诸侯国的传承,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法治国后,秦国的廷议制度是最完善的也是执行的最为坚决的。当然,这是相对而言,比如修长城,发动对外战争这种国事,廷议制度当然可以让君主得到最好的决策,反之,比如制定基本国策、册立储君、人事调整等国事,就不是廷议制度可以解决的了,甚至根本就不会经过廷议来完成决策。

为什么解决思想文化上的碰撞首先要修改决策制度?

很简单,帝国是在吞并关东六国之后而建成,关东六国有自己的思想文化,有自己的国策制度,等等,总而言之,帝国若要完全吸收和融合关东六国,首先要制定一系列有助于吸收和融合关东六国的制度,而这个制度的制定仅靠秦人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让那些了解关东六国的人加入到大秦的决策层,这样拿出来的制度才能符合统一后的帝国的需要。官学和教育制度也是一样,也是首先产自决策层,由决策层来决定帝国的官学和教育制度,而官学和教育制度恰恰是解决“集权”和“分封”矛盾的根本所在。

谁最了解关东六国?

不是关东六国的贵族,他们是统治阶级,他们看不到普罗大众的疾苦,只有出身寒门的大贤才是真正了解关东六国的人。

关东六国的大贤从何处召集?

就是从齐国的稷下学宫,那里汇集了中土诸子百家,大贤云集。

秦国吞并了齐国,也就吞并了稷下学宫,于是齐国把稷下学宫的博士、名士等大贤全部“请”到了咸阳,统统征募为博士。博士参政议政,参加朝议,就此形成一种议政制度,而这就成了大秦决策制度的一种有效补充。

始皇帝之所以建立博士议政制度,其本意是把中土各个各区域的政治势力兼并后,打造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新的政治利益核心。如此一来,始皇帝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一个新问题,那就是文化如何统一。

博士本身就是多元的文化载体,这些博士分别来自关东六国,体现着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代表着不同区域的政治利益,把他们集体纳入帝国的权力核心,就如同“车同轨,书同文”一样,体现为以秦文化为主体下的一种多种亚文化的互相兼容和吸收,但在兼容和吸收之前,中土不同的思想文化之间首先爆发了激烈的碰撞。

这时候,始皇帝才意识到,大秦必须寻找到一种与统一局面相适应的新思想新文化,否则,大秦不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统一。

第426章 权当笑谈

大秦的官学是法学,大秦的教育制度是“以吏为师”,虽然宝鼎曾经努力在咸阳和大梁筹建类似于稷下学宫这种半官方组织的大学府,但最终受制于剧烈动荡的形势和大秦官僚们的蓄意阻挠,半途而废。

那个时候宝鼎就已经预见到大秦在完成疆域上的统一后,很难完成文化上的统一,不过当时他并未意识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国文化竟然是导致帝国崩溃的深层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