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页

燕人无力顾及代北战场,而匈奴人又需要占据代北,那么很自然,匈奴人就会改变攻击策略,先占据上谷郡,从上谷郡方向攻击代郡,把代北秦军的大后方给占领了。假如此计成功,代北秦军在匈奴人的东西夹击下,守住代北的难度就更大了。

匈奴人在大草原上的排兵布阵暴露了他们的攻击策略,代北秦军的几位统率马上就预感到了更严重的危机正争扑面而来,但没办法,目前代北秦军就像一只饿得两眼发花的老虎,除了有气无力地吼两声,根本没有攻击之力。

羌廆把代北形势的变化做了一番分析和预测之后,无奈摇头,“我们数次奏报咸阳,希望咸阳在未来几个月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钱粮,以便我们抢在匈奴人的前面攻打上谷郡,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就此扭转代北困局,但咸阳以各种理由婉言拒绝了,叫我们据险而守,顽强坚持,并且警告我们,不要无视大局,更不要逞匹夫之勇贸然攻击燕国,以免让代北局势陷入不可收拾的地步。”

宝鼎微笑点头,“这么说,你们打算马上攻打燕国了?”

“我们的确有这个打算。”王贲说道,“上谷有纲成、屠何和独鹿三胡,其诸种部落的兵力加在一起大概有三万到五万人左右,如果我们出动十万到十五万的兵力展开攻击,完全可以击败他们,但现在的问题是,纲成人就在野狐岭长城要隘,一旦我们攻击上谷,纲成人投降匈奴,打开要隘,让匈奴人乘势杀进来,那我们未必就能如愿以偿地拿下上谷。”

“我们根本拿下不上谷。”司马尚毫不客气地说道,“以现在代北的情况,没有粮食支撑十万到十五万人进入上谷作战。退一步说,就算我们杀进了上谷,但上谷人绝不会和我们决战,他们会利用地形想方设法拖延战事,固守待援。时间一长,不管是匈奴人杀进上谷,还是燕国援军北上居庸塞,我们都只能败回代郡。所以如其损耗有限的钱粮在上谷郡无功而返,倒不如固守要隘,等待反击时机。”

宝鼎沉默不语。

其实他在返回代北后,已经了解到代北战局的变化,但受制于代北的困境,军队统率们仔细权衡得失后,一致求稳,宁愿死守,也不愿意冒险出击。

以代北目前的情况,军队也只有被动防御。三十万秦军坚持被动防御之策,北方战局就会陷入僵持。匈奴人一筹莫展,而燕人看到秦军迟迟没有在其长城一线发动攻击,必定会死守上谷,燕人不到迫不得已也不会放弃上谷。秦军既不攻击其易水长城一线,又不攻击其上谷,那么匈奴人也就没有机会攻打上谷。

目前局面下匈奴人还不会公开和燕人撕破脸。匈奴人和秦赵燕三国都是敌人,现在燕国为了自己的生存被迫和匈奴人结盟,但一旦匈奴人危及到了燕人的生存,谁敢保证秦燕两国不会握手言和,联手对付匈奴人?所以对匈奴人来说,若想杀进上谷,其前提就是秦燕两国开战。燕国自顾不暇了,哪里还顾及到上谷?

现在北方战场上的秦燕两国和匈奴人就处在僵持状态,这一状态如果保持下去,比如像王翦和代北将率们所期望的那样保持到明年夏天,代北和河北的粮食危机得到极大的缓解,战局必然向有利于秦国的方向发展。然而,不管是齐楚两国,还是燕国和匈奴人,都不会等到这一刻,不会让秦国如愿以偿。

代北人有代北人的利益,代北战场上的秦军统率也有他们的利益需求,大家各守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哪管人家的瓦上霜?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到了事关自己利益的时候,谁愿意吃亏?宝鼎已经把大道理讲过了,已经把统一大局讲过了,已经明确表达了攻打燕国的意思,但代北军政官长们,尤其代北人,直接反对。

※※※

宝鼎考虑良久,说道,“中原危机之所以能暂时压制下去,是因为我们在中山打赢了,我们在代北也小胜匈奴人,我们在未来可能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但假如我们在未来几个月毫无进展,北方战局始终处在僵持之态,中原危机还能压制吗?中原再度爆发大战,咸阳还会给我们持续供应钱粮吗?我们没有可以维持基本需要的钱粮,代北人就会大量饿死,代北的军队就会乱,代北形势就会一天比一天糟糕,如此一来,北方战局必然发生剧烈变化,匈奴人和燕人肯定要联手攻击。”

宝鼎笑笑,“我也想自扫门前雪,我也想只顾北方利益,但事实上做不到啊。过去大秦只是一个诸侯国,战场局限在某一个区域,利益容易兼顾,但现在大秦正在走向统一,战场从南到北跨越数千里,咸阳再想统筹兼顾各战场的利益已经非常困难了,一旦形势到了危急时刻,必有所取舍,所以,我们考虑问题的思路要改,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地方考虑更为全面的问题。有时候,照顾他人的利益,其实就是给自己谋取利益,我想这一点你们应该能理解吧。”

众人沉默不语。司马尚本想说话,但野狐轻轻拉了他一下,向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在这种场合与武烈侯唱反调了,这对代北人没有好处。司马尚是个武人,又常年戍守边陲,再加上又有与其性情相投的李牧做上司,养成了他耿直骄横的脾气,但今日代北已经不是李牧时代的代北了,司马尚的行事风格也要改改了。武烈侯和李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代北人必须主动去适应武烈侯,而不是继续延续往日的骄横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