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页

“武烈侯,咸阳绝不会支持你在西南开凿大渠,即便开凿大渠的目的是为了开拓西南。”赵高的语气显得很沮丧。

宝鼎目露苦色,暗自叹息。自己都在干什么?大秦当前的任务是统一中土,自己应该为统一中土而竭尽全力,但现在自己在干什么?拯救河北灾民,开辟西南战场,如今甚至要开凿大渠,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和咸阳的策略根本就是背道而驰,不要说咸阳不支持,恐怕就连那些追随自己的部下们也不支持,长此以往,恐怕要众叛亲离了。

旋即宝鼎又想到帝国十五年的命运,想到仅有五年的后战国时期无情地吞噬了千千万万的苍生,他顿时下了决心,不管用什么办法,自己都必须开凿灵渠,开辟西南,彻底改变帝国的命运。

“大渠关系到大秦的生死存亡。”宝鼎断然说道,“我即便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

“武烈侯,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创造这样的奇迹。”

宝鼎摇头,“事实上,西南就是我们的未来,大渠就是我们的未来。”

赵高哑然无语。

第292章 绝不屈服

武烈侯以匪夷所思的手段和速度攻占江南,极大地缓解了粮食危机。接着巴蜀商贾在隗氏和琴氏的努力游说下,终于与蓼园巨贾达成了买粮协议,巴蜀商贾手中的私粮顺江而下,进一步缓解了粮食危机。跟着就是金秋时节,中土除了河北和中原部分地区粮食严重欠收甚至颗粒不收外,其他地区都开始了秋粮收割。大秦的关中、巴蜀、荆宛,包括刚刚攻占的江南,粮食都获得了丰收,这进一步缓解了粮食危机。

武烈侯亲自给蓼园巨贾写信,请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在各地收购秋粮,同时加快土地收购的步伐,并利用公私合营作坊的机会,果断从一些非垄断工商领域退出,把有限的资金全部用到土地的收购上。大秦统一的进程越来越快,东方诸国已经无力阻止,统一后大秦为恢复中土元气,重农抑商是必然国策,所以留给巨贾们转移财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此武烈侯反复嘱咐,务必高瞻远瞩,务必防患于未然,务必从长远出发早作万全准备。

从未来考虑,武烈侯建议巨贾们尽快到江南收购和垦荒土地。中原虽然是中土的腹地,繁华富庶,但因为人口众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比较突出,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战事频繁,灾难不断,难以获得大量财富,相比起来,江南的条件得天独厚,尤其这次人口大迁移,一定程度上将促进江南的发展,所以到江南来必能创造奇迹。

蓼园巨贾们对武烈侯的西南策略普遍不抱希望,但武烈侯成功转徙河北灾民于江南,成功拯救了百万无辜生灵,却是创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这一奇迹震撼了整个中土,东方诸国都在拭目以待,都想知道武烈侯能否把这一奇迹延续下去。转徙灾民只是第一步,让灾民在江南平安地生存下去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成功了才算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奇迹。

东方诸国都在等待着江南崩溃的一刻,而蓼园巨贾们却从这半个奇迹里,从武烈侯的书信里看到了西南的未来。他们的利益和武烈侯的利益紧紧捆在一起,武烈侯倒了,他们将失去支撑,未来必定被咸阳吞噬。巨贾们毕竟不是普通人,大多也是远见卓识之辈,此刻就算对西南策略不抱希望,也不得不全力支持武烈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常识。

把蓼园巨贾们请到江南,让他们在江南土地上进行投入,既可以转移和增加他们的财富,也可以促进江南的发展,但短期内这一效益无从体现。此策很明显可以增加江南的可耕土地,增加江南的粮食产量,不过这需要时间,没有一两年的时间看不到成果。

然而,此策带给了江南希望,这种可以预见的希望加上近期粮食危机的有效缓解,让江南的军政官长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而这种松懈带来的后果就是大家对远征西南产生了抵制情绪,这种情绪从军政官长们开始,迅速蔓延到了军队,接着就连方镇里的灾民都不愿意打仗了,他们宁愿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亲人在历尽磨难之后还要远征,还要死在遥远的西南战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