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页

众人一看咸阳的反应,这才知道武烈侯故意制造中原紧张局势的用意。咸阳果然忍不住了,不待武烈侯离开,便派出大臣来代替武烈侯执掌中原。

秦王政和武烈侯开始了第一次正面交锋,无论是咸阳还是中原,军政大员们都非常紧张,人人忐忑。中原现在正是狂风暴雨之刻,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灭顶之灾,而秦王政和武烈侯却在此刻互不相让,各自拔剑出鞘,实在令人恐惧。

但仔细看看眼前的局势,军政大员们又不得不承认,不是秦王政和武烈侯要呈一时之意气,而是不得不拔剑相向了。

很明显,武烈侯不能放弃中原,否则他到了西南就无法回来,所以他要制造中原危机,逼着秦王政含怒出剑,而秦王政对武烈侯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这次把武烈侯赶到西南就是想乘机置其于死地,即便不杀他,也要把他永远放逐于西南,所以秦王政面对武烈侯的挑衅,肯定要出剑。

这一仗,谁赢了,谁就能控制中原,而形势对武烈侯非常有利,他正要借助岌岌可危的局面,一剑挑翻秦王政,继而让大秦朝堂上形成直接对峙,以便他牢牢控制中原。

说白了,这就是拖人下水,把楚系熊氏拖下水。

今日中土大势使得秦国需要楚国的联盟,而楚国政局的变化又使得阳文君成为关键人物,阳文君是秦王夫人的父亲,这位夫人在华阳太后死后,实际上代替华阳太后成为楚系熊氏在宫内的新支撑,打击楚系熊氏必然影响到这位夫人在秦国的地位,由此必然引起秦楚两国联盟的变化,这导致秦王政投鼠忌器,暂时不敢打击楚系熊氏。

秦王若要实现君主集权,独自掌控朝政,他就必须打倒楚系熊氏,而这时候崛起的武烈侯与楚系熊氏公开结盟,以王统做为要挟。你确立了王统,我就帮你打击熊氏外戚,而秦王政认为王统确立后,后患无穷,所以坚决拒绝。

楚系熊氏在华阳太后死后,策略依旧,要挑起秦王政和武烈侯的争斗,从而继续控制朝政。武烈侯目前实力不够,一旦秦王政提前动手,他抵挡不住。他完了,楚系熊氏跟着就倒塌,但楚系熊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以昌平君熊启为首的熊氏中坚力量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还想用当年的老策略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武烈侯无奈之下,只好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跳出来挑战秦王政,这时候秦王政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能置武烈侯于死地。武烈侯完了,楚系熊氏的生存策略如何实施?所以熊氏没有选择,只好为武烈侯“保驾护航”,继续帮助他壮大实力。等到武烈侯强大到足以抗衡秦王政,秦王政就需要熊氏外戚的帮助,而楚系外戚的策略也就成功了。

华阳太后过早离世,导致熊氏外戚陷入严重危机,此刻他们需要武烈侯以更快的速度崛起。正好,武烈侯跳出来与秦王政公开对抗,熊氏外戚正好可以帮他。假如武烈侯继续控制中原,同时又在西南战场大获成功,那武烈侯的实力就基本上可以与秦王政斗一斗了。

武烈侯和熊氏外戚内外联手,秦王政是否还有胜算?秦王政是大王,他输不起,今日一仗,他是势在必得。

第277章 老天一定会惩罚他

顿弱,历史上大秦统一期间曾有留名,事迹见于《战国策》。从《战国策》中的事迹来推测,他也是一个纵横家,和姚贾一样,在大秦统一之前奔走于关东诸国,以重金贿赂他国重臣,暗中干着“反间”等一系列破坏他国稳定的事情。韩魏两国的败亡,赵国李牧的死亡,都和他的“纵横”之策有直接关系。

真实历史上,顿弱是个何等人物?顿弱是魏国人,鬼谷学派的名士,在中原士人中颇有声名,人称顿子。这个时代以“子”称之的大贤,肯定是某个学派的泰斗人物,顿弱就是当今鬼谷学派的一个显赫标志。顿弱有贤名,但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于是心灰意冷,隐于山野,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纵情于山水。

他的朋友大都出自鬼谷一派,其中就有尉缭。尉缭也是魏人,同是鬼谷学派的大贤,偏重于兵家,志在谋取天下,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和平世界。带着这种“救世”的理想,尉缭到了咸阳,做了秦王政的客卿,帮助秦王政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