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页

这个建议遭到了众人一致反对。

在这个时代,中土各国都有骑兵了。最早建立骑军的就是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传为一时佳话。也就是从赵武灵王开始,秦国、燕国紧随其后建立骑军,然后其它各国纷纷仿效,但因为战马严重缺乏、财力不足和地理位置等各种原因,韩魏楚齐四国的骑军规模一直有限。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到现在不足百年,因为战争非常频繁,骑军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尤其武安君,更是把骑军的战斗力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性,像武安君白起这样逆天的人物还是凤毛麟角,所以在中土内部战争中,骑军始终还是作为步军的辅翼力量来使用,一般都是配合车、步兵深入长驱,或者断绝敌人的粮道,或追杀溃败之军,决战时,或袭击敌人之两翼,或掩袭敌人之前后,虽然它已经成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兵种,但依旧无法撼动步军的绝对主力地位。

宝鼎的这个建议事实上等于改变了军队的作战方式。

在曝布、章邯等人看来,塞外大草原上是以野战为主,骑兵决定了战斗的胜负,但在中土,主要还是攻城拔寨,即便是野战的时侯,因为受限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地形,骑兵还是无法成为战场上的主力,所以他们的战争理念根深蒂固,始终把骑军放在辅助兵种的位置。

宝鼎有前世丰富的历史知识,他知道骑军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绝对地位,也知道一些骑军的作战方式,所以他想付诸实践,另外从现实考虑,他也需要掌控一支强悍的军队来推进统一战争的进程。

历史轨迹在他的努力下改变了,但同时他也推动了这个时代科技的进步,假如他再推动这个时代的军事变革,那么即使历史轨迹改变了,他也有很大的希望在十年内完成统一。统一是他的使命,如果统一进程延迟了,那么在即将到来的南北战争中,中土必定败于匈奴人之手,这是宝鼎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事。

曝布、章邯等人从战争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反对宝鼎的军事变革,而甘罗和唐仰、司马昌等人则从财力上予以驳斥。

养一匹战马需要大量的草料,尤其打仗的时侯,饲料的消耗更是惊人,而饲料大部分来自于粮食。这个时代农耕尚不发达,亩产有限,养人都困难,更不要说养马了,所以中土各国除了秦赵两国因为有北疆这个特殊的地理条件可以适当扩展骑军外,其它各国的骑军规模都不大,确确实实养不起。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人的问题。北虏人自小在马上长大,可以想像他们控马的技术到了何种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中土人以农耕为主,用于军事训练的时间有限,即使从小就骑马,也无法和北虏人的控马技术相提并论,那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所以,秦赵燕三国的骑兵大部分都是归顺北虏人,而韩魏楚齐就没有这个条件了,即使有骑军,那也是不堪一击。

总而言之,反对的理由都很充分,宝鼎的建议无法得到众人的认同。

然而,出乎众人的意外,这一次宝鼎一反常态,非常固执,坚决要求放弃车兵,把这支军队打造成一支以步、骑联合作战并且具有高度机动性的突击军队。

“武烈侯,你的理由是什么?”章邯不好落宝鼎的面子,直接责斥他不懂兵事,所以用比较委婉的方式说道,“攻城拔寨的时侯,骑兵的作用肯定有限,这一点毋庸置疑了,我们就说说在平原上正面对阵,这时候一般的攻击手段都是步车联合出击,骑军两翼策应。你在河北作战期间,曾参加宜安决战,桓齮和李牧谁敢拿骑军直接攻击步车联合战阵?”

宝鼎更想说服自己这帮手下。他考虑了一下,然后拿起朱笔,铺开案几上的黄纸,画了一个中原地形草图,把两军的兵力部署一一标出。当然,韩魏楚三国的兵力就以粗大的箭头代替了。

“我南阳全部兵力大约两万五千人。”宝鼎说道,“如果合纵军有二十万,从正面扑来,我拿什么抵挡?”

“合纵军发动攻击后,蒙武要镇戍函谷关,确保关中安全。杨端和王贲要威胁赵国和魏国,以牵制赵魏军队。这两支主力大军都不会南下相助。”宝鼎以朱笔指向草图上的南郡,“魏起承诺,春耕结束后,集结两万军队北上相助。汉中还有冯毋择的军队,兵力最多也只有两万。最后就剩下蓝田大营了。蓝田大营只有在春耕结束后才能集结十万大军,但是不是全部南下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