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页

前有蒙骜,后有吕不韦,蒙武的功绩和才能就这样被埋没了,但秦王一清二楚,军中将率对他也是非常敬重,可惜,当他好不容易获得一个机会,独自指挥大军攻打赵国的时侯,又碰上了强悍的李牧,结果大败而归,饮恨沙场。

秦王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蒙武。蒙氏是秦王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一场战斗的失败无足轻重。当年蒙骜为秦军统率的时侯,也打过不少败仗,甚至最终败死于疆场。哪个将军不打败仗?当然,武安君是个例外,他是战神,从无败绩。

蒙武已经从弟弟蒙嘉的书信里获悉了咸阳政局的变化。秦王和武烈侯在三年之约的基础上又定了个十年之约。不管这个约定多么荒诞,也不管武烈侯能否成功,秦王都已经下定决心支持武烈侯,让武烈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用统一大业把武烈侯牢牢牵制在关东战场上。

由此可以推测,未来关东战场烽烟四起,而蒙氏能否重建辉煌,就在于武烈侯能否吞并六国完成统一,所以,蒙氏要秉承秦王的命令,全心全意帮助武烈侯赢得战场上的胜利。

宝鼎率相府、郡府官员出迎,给足了蒙武面子。

宝鼎姿态很高,但手下一帮官员却暗自腹谤。蒙武战败于河北,降职为将军,镇戍三川郡。这明显就是赏罚不公。桓齮战败于河北,贬为庶民,手下将率全部受到连累。反观蒙武,不过降职而已,手下将率没有受到丝毫的连累。原因无他,蒙武是秦王的亲信,亲信的待遇就是与众不同,律法的公正在特权面前根本就是笑话。

随同蒙武前来的是他的次子蒙毅。蒙毅身材削瘦,相貌英俊,与蒙恬比起来虽然勇猛不足,但更有儒雅之气。蒙恬独自在北疆打天下,而蒙毅则一直跟在父亲身后,就像当年蒙武更在蒙骜后面一样,战功不少却声名不显。

一番宴请招待之后已经是深夜了,蒙武无意休息,与宝鼎连夜商谈。

“赵韩魏楚四国的合纵已经成功了?”

“肯定。”

“武烈侯是否奏报了大王?”

“当然。”宝鼎把秦王的书信递给了蒙武。秦王的回书虽然寥寥数言,但意思明确,武烈侯实际主掌中原地区的军政大权。

“武烈侯打算如何应对?”

“即刻攻打韩国。”

“打韩国?”蒙武略感吃惊,“合纵大军尚未出现,武烈侯用什么理由发动攻击?”

“理由充足。”宝鼎把自己的计策详细述说,“将军回到洛阳后,马上集结军队,陈兵于秦韩边境,做出攻击态势,以吸引韩军主力,掩护我偷袭叶城、舞阳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