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页

老太后听到这话,眼里掠过一丝忧色。封君就国后,如果没有君王的允许,不能离开封邑。宝鼎这话其实是在暗示老太后,他想在两年后重返咸阳。

“我活不到那一天。”老太后摇摇头,目露无奈之色。

宝鼎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返回咸阳,那就是他的功勋和威望已经凌驾于君王之上,他的实力已经足以威胁到王国的安危,为此君王不得不与他妥协。君王和封君相抗衡的事情在中土屡见不鲜,中土四大公子都是这样的强悍封君。

老太后的谋划就是把宝鼎打造成这样的强悍封君,等到那一天,秦王政就不得不向楚系妥协,以换取楚系的支持,而楚系支持他的条件不仅仅是重新复出,还包括立后立储。于是一场兄弟阋墙的厮杀就开始了。结果如何,老太后无所谓,不管是秦王政败了还是公子宝鼎败了,只要秦国大王的身体里流淌着楚人的鲜血,只要咸阳宫里还有一位熊氏楚人太后,那老太后的目的就达到了,历史使命就完成了。

公子宝鼎的深厚背景决定了他的双重身份,他是宗室贵族,同时也代表着老秦人的利益,代表了军功贵族的利益,这使得他在立后立储上必然要以老秦人的利益为重,所以当初他曾与楚系外戚针锋相对,极力劝谏秦王政立老秦人之女为王后。这个立场公子宝鼎绝不会改变,所以他和楚系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

老太后是否相信公子宝鼎的誓言?当然不会。老太后代表的是整个楚系的利益,正如宝鼎代表的是宗室贵族和军功贵族的利益,当形势发展到一定时侯,老太后和公子宝鼎都将失去自我,完全屈从于整个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

公子宝鼎的誓言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让双方暂时搁置了冲突,楚系和老秦人都赢得了重新布局的时间。这就足够了,老太后非常满意,老秦人也没有因此责怪宝鼎,未来的事未来再说,权力场上向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双方这次合作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老太后。老太后一旦薨亡,局势必将再变,而老太后给楚系的建议就是坚持既定策略,先把宝鼎扶起来,让宝鼎与秦王政形成对抗。但秦王政不会视若无睹,他也会凌厉出击,形势如何变化,各方都无从预测。

为此,老太后不得不想方设法抢先完成布局,而完成布局的唯一办法就是让秦王政立后立储,立楚国公主为王后,立长子扶苏为储君。

同样,公子宝鼎也不得不想方设法抢先完成布局,而他完成布局的唯一办法要么是尽快返回咸阳,要么进入河北战场作战,也就是说,他要利用老太后最后的权势,把一件绝无可能的事变成可能,那就是拿到灭亡赵国的功勋。

赵国灭亡了,秦王政的个人威望必将无限制膨胀,而公子宝鼎假如错过了这个谋取功勋的良机,一直被困在南阳,那他不要说返回咸阳了,就连与秦王政抗衡的资格都没了。没有功勋,没有威望,公子宝鼎哪来的实力?没有实力,岂不就是砧板上的肉?

“你一定能活到那一天。”宝鼎信心十足地说道。

老太后高兴地笑了起来,“如果我能活到那一天,我就去南阳,我要亲眼看你加冠礼,亲眼看你把夜郎国的公主娶回家。”

老太后这句话等若拒绝了宝鼎重返咸阳的要求,但老太后肯定地告诉宝鼎,楚系会一直支持宝鼎,扶持宝鼎。

宝鼎开心不已,当即握住老太后的手,“那我们一言为定,击掌为誓。”

“你这孩子……”老太后笑道,“只怕我想去,但身体不允许,再说还有大王,如果大王不同意,我怎么去啊?”

宝鼎急忙哀求,甚至“厚颜无耻”地直接说出了目的,“你不去南阳,我怎么回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