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页

秦王政将如何应对?关东人将如何反击?

公子宝鼎是个关键人物。公子宝鼎到了南阳,会不会重演长安君兵变一幕?假如历史重演,其幕后推手又是谁?是秦王政和关东人,还是本土军功贵族?但今日形势不一样了,谁也无法阻止本土军功贵族的强势崛起,这时候兄弟阋墙,最终的结果就是爆发内战,大秦极有可能分裂,可能国亡族灭。

老太后用婴,用这位被打到地狱的可怜孩子,来告诫两位主宰大秦命运的兄弟,要齐心协力,要维护老嬴家的利益,要维护宗室贵族的利益,要维护大秦王国的利益。

宝鼎想着想着,突然笑了起来,笑声越来越大,渐渐变成了狂笑,欣喜若狂的狂笑。

苍头吃惊地望着宝鼎,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狂喜,为什么如此狂笑。

宝鼎高兴,太高兴了,因为他在无意中竟然改变了历史,改变了历史前进的轨迹。

老秦人东山再起了,本土军功贵族卷土重来了,这和历史已经不一样了,历史正在改变,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自己千辛万苦努力了两年,本以为山重水复疑无路,谁知突然间,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自己竟然在无意间开启了改变历史的大门。

从已知的历史资料来看,帝国诞生后,封了一批侯,有军功贵族,也有士卿贵族,但这些侯都没有得到实际利益,没有封邑,因为帝国推行的是郡县制,拒绝了王绾和一些大臣所建议的封国和郡县并行制,伴随郡县制而来的就是进一步限制和削弱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的权势和利益。

贵族们没有封国,也没有封邑,权势和利益受到最严重的打击。从另一个角度说,法家却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坚决杜绝了韩非所说的封邑将带来的“私富重于王室”的弊端,杜绝了权臣祸国的隐患,而士卿贵族则是这一制度的唯一受益者,他们的权势和利益由此得到了最大化。

这一制度显然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宗室贵族因此而没落。胡亥一夜间就把自己的兄弟姊妹全杀了,因为他们都没有实力,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胡亥杀得好高兴,孰不知他因此失去了宗室贵族的支持,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当刘邦杀到咸阳城下的时候,秦王婴没有任何地方可去。栎阳和雍的宗室贵族虽然有心救国,但手无寸铁,婴即使去了也是等死。婴还可以去巴蜀,可以继续坚持,但婴没有去,因为帝国已经一无所有,士卿贵族们争先恐后的背叛大秦,从李斯、赵高到各地的郡县官长,全部在背叛,帝国视之为鼎柱的士卿贵族们全部变成了噬主的叛徒,他们创造了帝国,他们也灭亡了帝国。

军功贵族同样因此而没落。帝国诞生之初,王翦、王贲、羌瘣等老秦将军们全部被赶出了军队,北伐的是蒙恬,南征的是屠睢和赵陀,老秦将军们杳无踪迹。当蒙氏冯氏被灭门之后,又有谁来统率秦军?除了北军主帅王离外,没有人。章邯是少府卿,他临危受命,组织中尉军和骊山刑徒开始了守护帝国的艰难战争。大秦曾有中土最强悍的武将,郿城孟西白,夏阳司马氏,还有王龁、王陵、麃公……还有陇西的李家,他们的后代在哪?大秦的军队里为什么没有这些本土军功贵族后代的影子?

大秦的根基由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和士卿贵族组成,这种三足鼎立的格局让大秦强大并统一了中土。如果帝国是一棵大树,宗室贵族就是深埋地底的树根,军功贵族和他们统率的军队就是树干,士卿贵族则是树枝和树叶,正是因为他们大树才显得枝繁叶茂,但冬天到了,树枝枯萎,树叶凋零,大树是不是就死了?不会,大树还有根,还有粗壮的树干,还能顽强的活下去,迎来灿烂的春天。

帝国的制度自有它的先进性,前瞻性,但明显脱离了时代,脱离了实际,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出现则同样是因为这个制度,因为这个制度严重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实力,限制了军功贵族的发展,原因无他,因为这个制度是士卿贵族制定的,他们为了最大程度地攫取利益,在这个制度上挂上了“强国富民”的华丽外衣。

法家和士卿贵族赢了,但瞬即又输了,而且是永久性地输了,因为自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再公开声称国政的基本原则是“法治”,而是“仁政”,外儒内法,用儒家的“仁政”牢牢遮掩了“法治”的真面目。

自从有了“仁政”,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和士卿贵族一直是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他们共享权势和利益。当然,也有此消彼长的时候,而每到这个时候,王国的政治就会风暴不断,直到王国的崩溃,然后再重新来一次,再重新构建三足鼎立的局面,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