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页

一帮老将沉默不语。他们承认,宝鼎说得有道理。关东诸国一旦合纵,直杀函谷关,那河北之战必定半途而废,而此刻秦军的主力都在河北,假如合纵军击败秦国的南部军,杀到函谷关下威胁关中,那老秦人肯定要承担罪责。

“在武烈侯看来,关东诸国的这次合纵一定能成功?”王翦皱眉问道。

历史上这次合纵确有其事,但记载是给姚贾或者是茅焦破坏了。从先秦史料的只言片语来推测,给姚贾破坏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韩非给姚贾陷害而死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但韩非到底为何而死,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所以这个证据的真假也就值得商榷了。

宝鼎为了说服老秦人暂时不要攻打赵国,以免在咸阳的有意掣肘下遭遇败绩,他找了一大堆理由,结果他自己也给这些理由说服了。以姚贾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本人并不值得称道的过去,还有当时中土各国的形势,的确不具备破坏合纵的可能,毕竟这关系到各国的生死存亡,韩魏楚燕齐五国肯定不愿意看到赵国的败亡。

当赵国岌岌可危之际,关东诸国为什么没有合纵救援,而是眼睁睁地看着赵国败亡,然后紧随赵国之后,一个接一个的亡国了?难道各国的大王和公卿大臣都在这一刻变成了睁眼瞎,都变成了愚蠢短视之徒,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都要争先恐后地去做亡国奴?

这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史载尉缭在大秦统一期间把间谍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大秦才在最后的统一大战中顺利征服了各国。难道说,关东诸国最后一次合纵失败是因为尉缭的秘兵发挥了作用?

宝鼎也觉得不可能。这个时代等级森严,身份地位不在同一个层次的人,发生交集的机会微乎其微,更不要说在上位者面前指手划脚,左右上位者的想法了。秘兵搞刺杀搜寻情报的确可以,但若想进入权力中枢影响一国国策,那基本上就是痴心妄想,像苏秦那样位高权重的大间谍,毕竟是旷古绝今、世所罕见。

王国的权力和财富掌握在极少数的权贵公卿手中,哪个权贵公卿家里没有钱?不论是姚贾这位使者也好,黑冰台的秘兵也好,靠几车金子就能贿赂买通一个权贵,然后这个权贵就能影响或者直接决定王国的命运,事实上也是不可能。每个王国的权力层都有不同的势力,一个国策的产生常常要经过激烈的博弈,即使是大王、相国,也无法做到一言九鼎,更不要说其它的权贵公卿了。

从利益大小来说,出卖王国获得的利益有多大?风险有多大?各国权贵公卿都不是白痴,这么简单的帐还是算得清楚。以李牧之死为例,秦国的反间计之所以成功,不是秦国的计策高明,也不是秦国秘兵手段高超,而是当时赵国邯郸激烈的权力博弈使然,就算当时没有秦国的反间计,李牧又能活多久?当年的廉颇和今日的李牧何其相似?官职地位功勋和对王国的重要性一模一样,但赵王就是要杀他,廉颇跑得快,赵王没有得逞,而李牧跑得慢,结果给杀了。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乐毅也是如此,他也是跑得快,否则肯定给燕王杀了。

所以说秘兵在秦国统一大战中肯定发挥了作用,但作用肯定有限。宝鼎在黑冰台待了一阵,对此自然知道得很清楚。合纵关系到关东诸国的存亡,各国位高权重者肯定会权衡利弊得失,靠姚贾的金块和黑冰的秘密活动根本没有阻止的可能。

这样综合分析下来,关东诸国最后一次合纵之所以失败,肯定有不为人知的原因,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赵国败亡,导致关东诸国败亡,让秦国迅速统一了中土。

抛开齐国不说,历史上齐国直到亡国的一刻都一兵不发,这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关东诸国合纵,每次楚国都是绝对主力,楚军坚持到最后,则合纵成功,反之,合纵失败,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估猜,这次合纵失败是因为楚国的原因。

楚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此次合纵失败,导致韩魏燕三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赵国灭亡?难道和楚国令尹李园有关?

宝鼎越想越觉得有可能。楚国令尹李园是当今楚王的舅舅,是赵国人,不管他曾经和赵国有多深的仇恨,他若想在楚国维持自己的权势,那首先就要确保赵国这道屏障始终能够挡住秦国,始终能够牵制秦国,否则楚国就要和秦国直接对抗,这对他而言有害无利。

李园能够在楚国崛起,能够杀了春申君这个在楚国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的大权贵,当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他当然知道合纵联军支援赵国的重大意义。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推测了。

楚国有“屈、景、昭”三大世代权贵,春申君又在楚国经营了二十多年,而且他的口碑非常不错,家中的门客之多,享受的待遇之高,更是高居战国四大公子之首。李园一个外来人杀了春申君,压制着楚国权贵,攫取了楚国大权,他在楚国的敌人想必多如牛毛。这种敌对关系必然影响到国政,李园要干什么,他的对手就反对什么。李园要合纵,要救赵国,楚国权贵必然反对。

李园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记载非常少,他是因为杀了春申君才出现在史书中,至于后来他的结局怎样,他何时死的,又是怎么死的,历史都没有记载。不过几年后当今楚王悍,也就是李园的外甥死了,他的另一个外甥熊犹继位,但随即就被考烈王熊元的庶子熊负刍杀了,负刍做了楚王。这样推测起来,在楚王悍驾崩之前,李园肯定死了,否则不至于出现负刍弑君自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