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页

这酒一喝,话就多了,有的没有的可就全说上了,李贞虽素性沉稳,可到了此时也放开了喝,来者不拒,跟一起子都护府的军官们倒是喝得开心无比,好在酒量豪,倒也不曾有甚丢面子的事情,好不容易等酒过了三巡,李贞这才有时间消停了一下,刚想着跟乔师望好生聊聊安西之事,打算听听乔师望的见解,却不料就在此时,一阵激昂的琵琶声骤然响了起来,将满场的喧哗声全都压了下来,紧接着,一名身着碧绿色贴身露肚小衣,下着仅仅遮到膝盖处的胡裤,满头叮当作响的金饰,面上还蒙着层轻纱的女子边舞边奏地从暗处闪了出来,在李贞所在的主席前边歌边舞,那等轻柔的舞姿,激昂的乐曲,在篝火的映照下,显得如幻似真,立时将李贞原本想说的话给压了回去,一时间看得有些痴了,不单李贞如此,一起子本在喧闹中的众将士也全都静了下来,唯有歌女那婉转动人的声音配合着时而优雅时而高昂的琵琶声在暗夜里回旋荡漾。

琵琶曲李贞不是没听过,别说前世那会儿没少听那些《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名曲,便是这一世在京师时也没少在宫中听过宫中供奉们的演奏,即便是胡女们的演奏也曾在万花楼见过几回,并不觉得有甚稀罕之处,可却从不曾见识过有如此女般出众的技艺,无论是舞技还是歌喉、琵琶手法、曲调无一不绝,带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之感,饶是李贞见识多广,到了此时,也心神被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歌舞之中,浑然忘了其余。

“好!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好,此曲当得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听,好!”一曲终了,众人兀自沉浸在乐曲中不能自拔,李贞倒是率先回过了神来,鼓着掌叫起了好来,霎那间,众将士全都回过了神来,立时轰乱地叫好不迭,满堂喝彩,而那名女子却并不曾退下,只是抱着琴,低着头,躬身站在了场中,似乎有所期待的样子。

“殿下,此女名丽卓,乃是龟兹王那班所进,那班王听闻殿下将至,特托下官代转,殿下若是觉得好,收入府中可也。”见李贞叫好不迭,乔师望一揽胡须,笑呵呵地说了一句。

此时的安西都护府名义上辖地广大,哈密、吐鲁番、塔里木、和田、喀什等地区都是安西的管辖之地,可实际上安西都护府的势力却仅仅局限在了以交河为中心的一小片区域,别说天山以北的富庶草原乃是西突厥的天下,便是天山以南这块贫瘠的沙漠之地也有多处不服大唐管辖,西域各小国时叛时降,尤其是龟兹国更是西域诸国中最反复无常的,从唐灭高昌到如今不过短短的两年时间,龟兹国竟然叛了三次,每一回都是先叛后降,占够了便宜之后便卖乖,可因着安西都护府实力有限,加之因西突厥、吐蕃时时发兵攻打安西,而薛延陀又在一旁虎视眈眈,以致于安西都护府只能紧守交河、西州(原高昌故地)、楼兰等几处战略重镇,至于其它地方则是有心无力,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根本无力对龟兹进行征讨,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安抚。

就在李贞从京师出发之前,才刚听说龟兹又叛了,打劫了大唐商队一把,可这才不到半年时间,竟然又示起好来了,倒真令李贞很有些子哭笑不得的……按李贞原本的作战计划,平定了哈密地区的沙盗之后,第一个要开刀的便是龟兹,除了因龟兹乃是西域小国中比较有实力的一个,适合拿来当敬猴的鸡之外,更主要的是因龟兹雄踞南北疆的分界之处,拿下了此地不单能有助于大唐对商道的控制,更有助于李贞下一步对西突厥的行动,为达成这一战略目的,李贞人虽未到任,可相关的安排却早已开始了,一待时机成熟,便会出手灭了龟兹国,却没想到李贞还没动手呢,龟兹王倒识相地来讨好了,还托乔师望送上这么个色艺双绝的美人,真令李贞不知说啥才好……李贞如今尚未上任,自是不好说出自己的战略构思,更何况乔师望久在边关,安西都护府一起子官吏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李贞实不好拂了乔师望的面子,不过嘛,李贞实是不想手下这份礼的,不单是因即将要对龟兹出手之故,更因家中那位如今怀着孕,脾气可是不怎么好,李贞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的,这便沉吟了一下道:“姑父,小王久闻那班王为人善变,却不知是否属实?”

乔师望没想到李贞不说要不要此女,倒是问起了那班王,先是一愣,接着面带尴尬之意地道:“殿下所言不错,那班就是个趋炎附势的家伙,前回侯帅……啊,前回我大军平西域之际,龟兹立马臣服,可大军一撤,其又反了,下官倒是想出兵攻伐,怎奈兵微将寡,实是有心无力,此次那班王输诚,实乃因殿下英名所致,生恐殿下灭了其国之故,前来讨好耳。”

乔师望乃是侯君集一手带出来的将领,习惯称侯君集为侯帅,此时离侯君集造反被砍头也就只有半年时间,乔师望一时间改不了口,竟然当着李贞的面叫出了“侯帅”的称呼,严格来说,这可是大逆之罪,说轻了也是口不择言之失,不过李贞却并没有放在心上,假作没听见,只是笑了笑道:“姑父谬奖了,小王不过一介武夫罢了,何来英名之说,那班既然敢叛,那就该有受惩处的担当,其之好意,小王怕是受不起的。”

李贞的话虽是笑着说,可内里却是不容更改的坚持,乔师望倒是无所谓,左右他马上就要离任了,安西之事跟他已无丝毫关系,李贞手下一起子亲卫将领也满不在乎,对于他们来说,李贞就是战神,他说要灭了龟兹,大家伙杀就是了,绝对不会有二话,可原安西都护府的军官们脸色却立马不好看了起来,这也难怪……这两年多来,安西唐军一直被动挨打,只能躲在城池之内看着诸方势力耀武扬威,几次出城迎敌无一不是大败而回的局面,眼下早已是军无战心,此时听得李贞话里的意思是要征战龟兹,立时有些子心惊肉跳,可当着李贞与乔师望的面却又不敢说出反对的意见,那表情可就怪异到了极点。

该死的,一群胆小鬼!李贞最善长的便是观颜察色,此时见一起子安西都护府军官们虽都沉默着,可脸上全都是担忧之色,立时明白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心中不由地大为失望……一向以来唐军在李贞的印象之中从来都是敢战的代名词,除了羽林军那帮废物之外,无论南衙军还是边军都是如此,本以为凭着安西三千余精锐唐军,再加上自个儿的手下,便能迅速在安西崛起,可眼下这帮子安西兵马之勇气显然与李贞所意想的天差地别,原定的作战计划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了,最少在对安西军进行一番整顿之前,所有的计划都只能先暂时停顿下来了,无奈之下,李贞也只好笑了一下,转移了话题道:“姑父,小王酒量稍浅,不敢多饮,今日就先到这儿好了,唔,那歌女既是那班王的好意,那就先留下好了,日后小王再处理便是。”话音一落,也不给乔师望挽留的机会,呵呵一笑,起了身,对着在场的众将笑着点了点头,以示招呼,便大步离去了,一听李贞改了口,不再提征伐之事,一起子安西旧吏顿时都松了口气,忙不迭地起身恭送,一场好端端的迎新宴会便就此曲终人散……

第222章 伊州危机(上)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语乃是《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的第一条,自是有其道理的,所谓的察,不单是察敌,察天时,察地利,更主要的是自察,这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李贞身为大兵法家李靖之传人,对于此道自是熟烂于心的,故此,尽管失望于安西都护府旧将们的表现,却也并没有表露出丝毫的不满,甚至不曾再提过征战之事,哪怕是到了交河,与乔师望完成了交接之后,李贞也绝口不再提及此等事宜,不过嘛,李贞也没就此闲着,每日里除了日常公务之外,大多数时间都泡在了各处兵营之中,对现有的四营人马进行了个彻底的摸底排查,花了个把月的时间,总算是心里有了底。

安西都护府按编制该有兵六营,每营千人,可因着安西之兵乃是边军,并不是轮番的府兵,施行的是招募制与父子承袭制相结合……不少安西兵是原山东义军降卒之后,当年大唐平天下之际,击溃了山西窦建德等山东豪杰之后,鉴于山东兵凶狠好战,故此将这些降卒调到边关充任边军,安西兵原本是驻扎在瓜州的边军,后因唐灭了高昌,遂调到了安西,依旧是边军,这部分官兵便是安西军的主体,人数大约在两千左右,都是山东降卒的后代,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但基本上都是基层官兵,中高层将佐基本无人,还有一千多地士兵乃是招募来的边民,虽也长年在军中,但战斗力却远不及山东降卒之后人,至于缺额的三千余人则是因安西都护府财政匮乏,无力养兵所致。

安西都护府兵力不足是个大问题,武备匮乏又是另一个大问题……现有四营兵全都不足数,每营只有八百人左右,骑、步各半,除了铠甲、兵器因是兵部调配,能勉强保证之外,战马倒也不缺的……因安西本就是产马之地,无论步、骑全都有马可用,可作为唐军步兵最犀利兵器的陌刀队在安西军中竟然缺编,也没有相关的训练,这等步兵用之于守城尚勉强凑合,一旦拉出城去打野战,压根儿挡不住骑兵的狂野冲击,难怪安西军几次出城野战都是惨败一场的结局,这败仗打得多了,军心士气能旺才是怪事了。

发现问题不难,难的是解决问题,不过,对于李贞来说,这些问题都算不得什么难题,无他,钱这玩意儿李贞有的是,练兵的人才也不缺,无论是骑、步、弓,李贞手下都有着充足的人才储备,至于武备方面,有着“燕记商号”强大的运输能力和随军抵达安西的“燕记工场”技术工人的存在,这方面也很容易解决,唯一稍显棘手的便是竖立军队的战心问题,毕竟军队的信心并不是靠武器装备乃是训练能竖立起来的,必须得靠一系列的胜仗来支撑,就目下安西唐军这等状态,李贞哪敢将军队拉出去打仗,所能做的也就是趁着冬季将至的机会,募集士兵,强化训练,而后下令随军抵达安西的各方面人才动将起来,设立各种武器研发机构及工场,无论是陌刀、强弩,乃至火药武器等全都摆上了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军校正式开始试运行,对军中的将领进行重新培训,不合格者予以撤换,好在安西远离朝堂,山高皇帝远,一切都是李贞说了算,倒也不曾出过太大的乱子,整整三个多月忙碌下来,安西之事务渐渐走上了正轨:安西之地素来是以军代政,虽然所控制的地区仅仅只有四座城池,可却全无文官体系,一直都是镇守府在管着民政,以一帮子丘八大爷管理民政事务,不乱套才是怪事了,故此,李贞在整顿军队的同时,也没忘了建设文官体系,第一步便是军政分开,将原四镇守府手中的民政之权收回都护府,任命莫离为都护府长史,秦文华为都护府录事参军,共同负责民政事务,并以“旭日”暗中培训的读书人为骨干,组建文官队伍,在现有的四镇试行州县制,以唐律为准绳,治理地方,第二步便是对现有的军队进行整编,将四镇守府撤编,改成六营野战军,原有士兵中经考核不合格者淘汰到地方,组建团练营,每营五百人马,四城各一营,除负责守城之外,兼顾地方治安,当然,这些团练营并不是以军队的编制存在,而是以衙役的身份行事,也算是在编制外打了个擦边球,第三步便是对军官层进行相关培训及考核,以军校的形式对所有中层以上的军官进行集中培训,实行竞争上岗制,不合格者淘汰到团练营去任职,一番整合后,精兵强将之策初见成效……六营满编六千六百人,步、骑各半,但无论步、骑均以马代步,只是战时步兵下马列阵而战罢了,每营设校尉一人,分别为:骑甲营校尉刘旋风、骑乙营校尉沙飞驼、骑丙营校尉原楼兰镇守使林挺、步甲营校尉鹰三、步乙营校尉原西州镇守使贺大才、步丙营校尉游思凡;骑兵统制官为陈武,步兵统制官为林承鹤,王府亲卫队长之责由燕十八接任,副典军则是鹰大;原先四镇合并为大西州,由都护府掌总,具体民政由莫离负责,而由秦文华出任大西州刺史一职,其下设四县,各县令由都护府委任,并报朝廷审核,至贞观十七年元月底之前,诸般事宜算是具备的雏形,虽说离完备尚有差距,可毕竟算是开了个好头,幸亏李贞忙于内政之际正好是冬季歇兵之时,并无外敌骚扰,一切都顺当得很,倒也算是幸事一件。

正所谓幸与不幸是对双胞胎,就在李贞忙着整顿内务,无暇顾及外部事宜的当口,一件大事突如其来地降临了……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扣押了大唐派去宣抚的时节,并于贞观十七年元月二十一日发兵五万余,号称八万,兵围伊州,叫嚣要剿灭安西唐军,此等意外的消息一传来,整个安西都护府立时震动了起来,人心惶惶不安,刚走上正规的内政立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