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页

得,退朝了,他妈的,这个黑锅老子算是背定了,该死的!李贞心中的火一窜一窜地直往外冒……武举之事落到李治手中倒还是小事,逼迫老爷子立后这个名头可不得了,就算老爷子不降罪,传扬出去,一个不孝的大帽子随时都可能扣将下来,在这个讲求忠孝的年代,这顶破帽子可不是那么好戴的,只不过郁闷归郁闷,李贞此时也没招了,百无聊赖地起了身,也不理会众臣们的议论,闷着头便要出宫回府,打算找自家两大谋士好生商议一、二。

“八弟留步。”就在李贞走到太极殿的门口之际,李恪从后头赶了上来,略带一丝焦躁地看着李贞,低声地道:“八弟,这事绝非哥哥的本意……”

废话,谁他妈的会自找没趣不是?李贞此时压根儿无心跟李恪瞎扯,扫了眼不远处由一起子大臣们簇拥着往外走的李泰,苦笑着摇了摇头,并没有接口,一转身大步离去。

望着李贞远去的背影,李恪的脸色顿时难看到了极点,直到大殿中诸人都走远了,这才长叹了口气,慢慢地踱出了大殿,向宫门处走去……

第190章 长孙世家之变(一)

兵法有云,多算胜少算,这话固然不假,可也得看情况,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再怎么算也无济于事!此次朝议李贞并没有少算,也针对形势作了足够的准备,可结果呢,虽谈不上大败一场,但毕竟还是输了,尽管问题根子不是出在李贞自己身上,可败了却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能不能扳得回来却还是两可的事情了。

俗话说得好,饭要一口口吃,事情要一件件做,若是想一口气吃成个胖子,最终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撑死……打击胡家叔侄与提出立后之争原本就是计划中事,但却不能一次性提出,唯有先解决了胡家叔侄,斩断了李泰在宫中的手足,而后乘机将“自家人”扶上位,造足了舆论,再提出立后之事,虚晃一枪,压迫李泰去跟李治、长孙无忌相勾连,待到那时,再施以妙手,诱使李泰与李治火并,借机暗中发动,不说彻底扳倒长孙无忌,至少也能大大削弱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威望,可现如今被姚鹏那么一折腾,不但胡有德不一定会被拱倒,便是立后之争怕也难以利用得上了,最起码原先所拟定的计划如今已失去了可行性,这等损失不可谓不惨重,也由不得李贞不气恼万分了。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失败的根由,这一条李贞心里头清楚得很,回府的一路上,李贞强自压下了心中的怒气,将整个朝局反复思考了良久,算是找到了问题的根结所在……实力!没错,就是实力,尤其是文官方面的势力,尽管李贞手中不凡秦怀玉、李戈、王坤等一大批军中青锐,也能得到程咬金等老一辈将领的支持,可手中的文官体系却始终不成气候,那些个军中将领让他们打仗能成,摇旗呐喊也没问题,可到了朝堂之争时,咬文嚼字的争辩就不是他们所长了,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此次之所以会败也就败在此处,没自己的喉舌,怎么也无法成就大事,偏生此事急还急不来,经此一事,李贞算是看明白了一条……此次东宫之争,绝无自己的份,哪怕是勉强进了东宫,也绝对守不住!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李贞不由地长出了口气,郁闷之情算是减轻了不老少,只不过对于眼下的朝局却依旧有些子担心。

李贞所担心的并不是摘得了桃子的李治,担心的是李泰,道理很简单,别看李治如今甚为得宠,也极有可能就是李世民钦定的东宫人选,只不过就算李治真的进了东宫也是枉然,以他的能力和势力而论,根本就没有丝毫守住的可能性,不管李世民将来会不会再次更换太子,李治都无法在一起子强势兄弟的包围下坐稳皇位,除非老爷子临死之前将一起子能干的儿子全都灭掉,而这显然不太可能,但若是李泰借着眼下立后之争的由头拉拢了长孙无忌的话,他入东宫的可能性就极高,如此一来,问题可就大了,以这厮在朝在野的势力而论,绝对是李贞的强敌,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而今摆在李贞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击破李泰所营造出来的势!只可惜这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李贞坐在轿子里想了一路,也没想出个准主意来。

“殿下。”

“王爷。”

正在书房里研判着朝局的莫离、纳隆两大谋士见李贞面色不愉地走了进来,忙各自起身招呼了一声。

“都坐罢。”李贞点了点头,走到上位坐定,扫了眼两大谋士,叹了口气道:“二位先生,今日朝议出了意外,事情是这样的……”李贞将今日早朝所发生的事情详细地复述了一遍,连同李世民将万花楼赏给李泰以及下旨李治每朝必到之事全都原原本本地一一道来,末了苦笑着摇了摇头道:“如今这个局面怕是不好应对了,二位先生有何良策不妨说来听听。”

早在李贞去上朝的当口,莫离、纳隆二人便已着手推演朝局的发展,可怎么算也没预料到事情竟然会有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待得李贞说完,两大谋士都不禁有种如在坠雾中的感觉,各自陷入了沉思之中,好一阵子沉默之后,纳隆轻咳了一声,率先开口道:“殿下,如今这个朝局怕是要起变化了,若是某料得不差,立储君之事已到了箭在弦上之境了,圣上怕是不想再拖下去了罢。”

“哦?怎讲?”李贞皱着眉头问了一句。

纳隆冷静地分析道:“殿下明鉴,圣上将万花楼赏予魏王殿下,其用心不过是要逼迫殿下出手,以魏王殿下来牵制王爷罢了,却绝不是要立魏王为储君,否则一纸诏书便能定下的事,又何须如此大费周章?至于让晋王殿下每朝必至,乃至于将武举折子交由晋王处置,只怕是出于长孙无忌的谋划,其用意与先前那本为废太子求情的奏章并无二致,不过是要树晋王殿下之威望而已,却也无甚可说之处,按此布局,一旦王爷与魏王斗得热闹之际,便是圣上立储之时,只不过陛下怕是也没想到今日早朝会出现如此变化,立后之举提前爆发,朝局立时扑朔了起来,事情只怕有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