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页

“殿下,外头有人求见。”正当李贞想得出神之际,亲卫队长陈亮走了过来,轻声地禀报了一句,同时将手中一面小巧的令牌递给了李贞。

嗯?怎么回事?李贞只扫了一眼,便认出了那面令牌是武媚娘所有之物,立时愣住了,一时间想不明白武媚娘为何要派人来寻自己,皱着眉头想了想道:“将人带进来,哦,算了,还是本王出去好了。”话音一落,背着手便走出了兵部衙门,径直走向自个儿停放大轿的所在,老远就瞅见一名身着青衣的“男子”正站在墙角的阴暗处,可那面貌明显是武媚娘的贴身宫女莹玉……武媚娘在宫中只是个才人,并无专属之寝宫,只是与其它数名低等嫔妃一道住在明德殿中,身边使唤的宫女、太监也少得很,因着武媚娘常去敏安宫的缘故,她身边的几个宫女、太监李贞倒是都认得。

“参见殿下。”一见李贞走来,女扮男装的莹玉忙躬身行了个抱拳礼,只是动作却别扭得很,显然不是干“特务”这一行当的料子,瞧得李贞暗自好笑不已,也懒得多啰嗦,只是点了下头道:“尔寻本王究竟有何事?”

“殿下,我家娘娘让奴婢给殿下传一句话:当断则断。”莹玉虽不是第一次见到李贞,可跟李贞说话却还是头一回,见李贞不苟言笑的样子,立时有些子慌乱,忙不迭地回答道。

啥?当断则断?妈的,这武婆娘究竟想说啥来着,没头没尾的,让老子猜哑谜啊,狗日的,还真不是个省心的货色!李贞素来提防武媚娘,此时一听这句话有些子无厘头,顿时来气,皱了下眉头,扫了眼莹玉道:“就这句话么?武娘娘可还有其他交待?”

“没了。”莹玉摇了下头道:“我家娘娘说了,殿下会知道发生了何事,望殿下切莫失了先手。”

狗屁,说的是啥玩意儿!李贞越听越糊涂了,眼瞅着问不出个名堂来,也懒得跟莹玉再多废话,随手将手中的那面令牌交还给了莹玉,点了下头道:“本王知道了,回去替本王谢谢你家娘娘。”

“奴婢告退。”莹玉见李贞没有多交谈的意思,也就不再多留,接过了令牌,再次躬身行了个礼,急匆匆地走了。

妈的,看样子一准是宫里头出岔子了,该死的!李贞皱着眉头想了想,挥了下手。

第183章 布局伊始(上)

后宫六年无主不单与礼不合,与大唐律法也相抵触,迟早是要出乱子的,这一条李贞心里头有数,可李贞更清楚的是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无人能取代得了……这六年来后宫里竟然无一子女出生,也无任何一位嫔妃能得专宠便是明证,据李贞所知,在他所来自的时空里,自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终身未再立后,只不过现如今历史早已被李贞搅得面目全非了,老爷子究竟会不会迫于各方的压力而立后李贞却不敢保证了,故此,一回到府中,听完了纳隆的情况汇报之后,李贞便陷入了沉思之中,良久不发一言。

皇后?嫡子?嘿,妈的,这倒是件诱惑人的事儿。李贞不是没考虑过将燕妃拱上皇后的宝座,虽说他从不曾在人前透露过此等心思,就连在两大谋士面前李贞也从不表露出此等想法,可心里头却没少盘算过这等可能性……李贞想要入东宫,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庶子的身份上,在这等立嫡不立长的年头,没个嫡子的身份还真是件令人闹心的事儿,不说在争取朝臣们支持上要落下风,便是在民间的舆论乃至世家的态度上都得吃大亏。吴王李恪的遭遇已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无论自身的能力、年岁、才华还是政绩,李恪都远在魏王李泰之上,可李恪忙活了十几年了,在朝中的势力却远远不及李泰,这其中就只有一个缘由……李泰是嫡子,李恪不是!也正是因为此,当初莫离、纳隆两大谋士才会提出迂回的战略,其中固然有李世民无法容忍强势太子的缘由在,可更多的还是顾忌到庶子的问题,若是能将燕妃拱上皇后宝座,这庶子的问题也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至于老爷子的权力欲问题,对于李贞来说却倒不算甚难事了,毕竟李贞前世那会儿就是个长袖善舞的主儿,玩些个退避三舍之类的把戏还是轻松得很,怎么着也能熬到老爷子寿命耗尽的那一天。

想归想,能不能做得到却是另一回事儿,姑且不论燕妃那头是否有此等心思,也不说李世民那头能不能同得过,就算老爷子肯点头应承此事,要想取得朝臣们的支持也是件千难万难的事儿,别人不说,光是长孙无忌那儿就绝对通不过,即便李贞如今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渐起,可与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势力一比较,差得绝不是一点半点,再说了,李贞在军中的势力也远不及李世民登基前那般无敌,贸然行事的结果,只能是撞得个头破血流。

大唐军制复杂,将军众多,其来路也复杂的很,不过按出身而论,大体上可以分成五大类……以李绩、程知节为首的瓦岗派;以李孝恭、李道宗为首的宗室派;以李靖、薛万彻为首的前大隋降将派;以侯君集、段志炫等人为主的关中派,再有一派那就是新生实力派,内里大多是这些年征战中新涌现出来的将领,不过因着朝中老将、名将比比皆是,这一派的实力弱得很,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团体,大多是规划到前四派门下。

自打侯君集造反之后,关中派不少将领都牵涉其中,被杀、被贬者不少,到如今实力已是大损,基本上成不了太大的气候了;李孝恭退隐山林,李道宗入主礼部尚书,其余宗师子弟不成气候,唯有李贞算是个特例,故此,在此派中大多数军中的宗室子弟都心向李贞,算是个李贞能用得上的力量;因着秦叔宝的缘故,李贞跟瓦岗出身的将领关系都极佳,不过这帮子老将全都是李世民的嫡系,虽说不见得会为难李贞,可要想指望他们出头为李贞撑腰却也绝无可能,唯一能帮着李贞说话的,而又有影响力的也就只有秦怀玉而已,至于李靖,他早已不理政务,加之年岁已高,垂垂老矣,就算他愿意帮着,李贞也绝不愿累着自己这位恩师,而薛万彻跟李贞交往不多,反倒是跟李恪有些来往,这一头自也指望不上,这么算将起来,李贞虽能笼络住一大批青年将领,可真儿个能在朝中说得上话的却并不算多,当然,相比于其他兄弟来说,李贞在军中的实力还是第一位的,那些个武将即使不帮着李贞,也绝对不会去帮着其他皇子,这一条李贞还是有把握的,可麻烦就出在文官体系上,虽说李贞已经很努力地在朝中安插人手,也从几个兄弟手中撬到了不少的官职,问题是这些人全都是中下级官员,尽管都很有才华,迟早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可毕竟目下还指望不上。

将自家所有实力分析了一番之后,李贞很是不情愿地承认,就目下的实力而言,并无跟李世民扳手腕的可能性,成功的几率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盲目出手的话,不但于事无补,反倒可能将目下所拥有的一切全都赔了进去,白白便宜了其他兄弟,故此,李贞虽心痒难搔,却始终没敢有甚举动,甚至连口风都不敢露,只能是将事情闷在自个儿的心里头,原本打算就此作罢了,先行应付了夺嫡之争再说,却不曾想宫里头竟然如此快地便出了乱子,反倒令李贞大感意外,闻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之余,也隐约瞅见了一线可利用的机会,当然,李贞想的不是如何趁机将燕妃推上皇后宝座,而是想着能不能借这个机会将长孙世家废了,哪怕大大削弱一番也是件了不得的大好事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