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页

千宋[校对版] 虾写 2403 字 2023-03-15

“当然,李乾顺还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必须要处理。耶律淳才小志疏,天祚帝昏庸无能,只有一个耶律大石,微臣会请他来东京做客。”

“恩,你办事,朕还是放心的。”赵玉道:“下去吧!”

……

让欧阳惊讶的是,身为中书侍郎的张邦昌竟然也是和谈使团中。说实话,欧阳是很敬佩张邦昌的,按照吏部记载看,其当知州到使相二十几年,竟然只有一项功绩记录在案。这样的人也只能有这么一个,欧阳就不用说了,普通知县也有开渠、增产粮食、加收税利,安抚地方等一些似似而非的名头。即使翰林院也有兢兢业业的说法。而李邦昌唯一的功绩是因为他在宋徽宗时候上表,取崇宁、大观两地的物品来做旗帜。

难道是赵玉特意拿来给自己免死金牌开荤的?后来一问礼部侍郎,原来才知道中书侍郎是使团中很重要的成员。和谈中,中书省是要负责草拟和约的,左右相不去,当然要下一级的人物去了。

欧阳虽然官小,但是差遣大,是钦差。和欧阳一起去契丹的很多是欧阳的老熟人。曾经一起出使过西夏的官员。欧阳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第一天出行休息就把张邦昌叫到了自己的房间。

但欧阳没想到张邦昌的脸皮实在不薄,进门就先歌颂欧阳的功绩,大拍欧阳马屁,说欧阳是栋梁之才,前途不可限量等等。欧阳不为所动,因为这是比较客观的对自己定位。等张邦昌口渴时,欧阳才道:“本钦差一直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是真理,比如说李邦彦。所以本钦差想请张大人利用自己所长帮本钦差一个忙,帮好了重重有赏,帮不好的话,本钦差手边有丹书铁券,要对你干点坏事。”

张邦昌立刻起来拱手道:“钦差大人说赏赐就差远了,谁不知道钦差大人一心为国为民分忧,所行之事都是关乎国家的大事。只要钦差大人吩咐,风里来,雨里去,下官绝不皱眉。”

……

欧阳其实早就猜想到辽人会和谈。黄龙府一破,不仅是女真人受不了,辽人也将宋军战斗力提升到新的高度。继续抵抗意义已经不大,更何况宋人竟然能在严寒的冬季进行大规模作战,这点是契丹人无法做到的。而辽国朝廷腐朽不堪,没有什么真正的有志之士,只要好好保障他们的利益,他们是不会反对被统治的。欧阳知道接下来工作重点已经不在是军事行动,而是拓展版图,安民生息,保持地方稳定。

经过辽占领区,欧阳也不禁感慨,曾经比大宋版图还大一倍,屹立在北方两百多年的辽国,始终不能避免因为传承的问题,导致覆灭。哪有当年萧太后时期强盛影子。在辽地和女真地采取的政策不同,多以安抚为主,无论是契丹人还是汉人或者是渤海人,都比较和善。

钦差大队开进城中,大人抱着小孩看热闹,并没有什么惧怕之色。宋朝也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条件,官声比较好的地方官留任当地,官声不好的裁撤,由吏部调拨能吏填补。每一县留百名禁军由一名校尉带领配合知县维持治安。韩世忠下军令,留守士兵十三杀。挑衅、侵占、掠夺等等,全部在十三杀的范围之内。当地百姓对宋朝做的也表示认可和拥护。

朝廷为了稳固这地方的统治,特意在被占领地开恩科。这恩科只能是被占领地人参加,今年八月州试,明年省试和殿试。而明年八月是大宋州试,后面是科举年,也就是被占领地的读书人短时间内将有两次机会,对读书人来说是个莫大的好消息。宋朝还将对任何通过州试的考生发放路费等等措施,是为稳定当地的重要手段。

这些手段对女真人没用,不会有女真人去赶考,他们连汉语会说都在少数,何况是汉字。所以语言、文字不通,是统治的一大障碍,要么说秦始皇统一文字是个巨大贡献,否则现在要学的就不仅只是外语。

读书人笼络了,还有放牧和种田的,这些人因为宋朝免赋税五年的政策大大受益。契丹当时可是加倍赋税,宋人一来就减免,到底拥护谁呢?大家心中有数。针对城里人,商业协会就做了很大贡献,其开设的场子招聘大量的当地百姓,工钱虽然比宋国内要低,但是当地物价更低。对他们来说是相当不错的一笔收入。

老百姓得到实在的好处,所以钦差大队所到之处,确实是一片歌舞升平和详的景象。虽然宋朝没有强制,但很多契丹萧和耶律人都入了汉籍,因为朝廷还给了一项政策,入汉籍生孩子的朝廷给予五斗大米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