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页

千宋[校对版] 虾写 2716 字 2023-03-15

“陛下,请恕在下直言。目前形式,这些地方我大宋也可自取。在下不忍看生灵涂炭而已。再者就算宋军不取,西面吐蕃虎视眈眈,东北面辽国重兵加境。即使宋军原地不动,这些地方也不会再是西夏的。”欧阳道:“拿别人的东西来卖,一向是我们商人暴利之所在。陛下看,一旦有军粮补充,又去了兴庆、天惶后忧。陛下可以轻松将辽入侵之军驱逐出境。而吐蕃占据的宣化府,在下可保证其不再出兵骚扰。”

“……”李乾顺不说话。

欧阳想想后道:“陛下,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这几年来大宋废花石纲、重养民生,重用年轻有才将领。火器替代刀剑成为主武器。陛下要知道,本次出军仅有秦凤路一路,而且支援此路后勤不过二十个州而已,即使在下的陛下打败了这批,只要朝廷愿意,立刻能派出另外一批。五千万的人口,年入税利三万万贯。如果是我,我定然学大理。不仅每年可以从宋那钱贴补,而且不用养兵,对宋贸易又能占很大便宜。而宋也从未有吞并大理的念头。一直是兄弟之邦。所以陛下不用担心宋强盛后会吞并西夏。”

欧阳这话就是比喻,如大理,宋朝哪一代使用的都是笼络政策。意思也很明白,只要你们不打我们的主意,我们也不会打你们的主意。

李乾顺道:“按欧大人身份,似乎说不了那么远。”

“回陛下,在下现在是钦差,就是代表宋皇帝和陛下说话。你看我身边带的文吏,乃是宋之史官,他会将在下一言一语完整记录下来。我这人不怕事,陛下真要愿意,我可以拼了荣华富贵和陛下签下三十年不侵犯条约。每年赐西夏物品一样不短。三十年内即使你不留任何兵丁在边疆,宋也绝不入侵。”

李乾顺闭上眼睛思考良久后问:“河西走廊如何说?”

“五百里为界,将河西走廊一划为二。”

“其他皆可,但沙州不可。此地未和吐蕃交界,离宋军甚远,又无辽患。”

欧阳摇头“沙州虽不和吐蕃交界,但和回鹘接壤。在下先前已经说了,最重要是宋要打通西域商路。而且陛下看,上半年西夏已经没有收成,沙州不过是鸡肋,远水解不了近渴。有个俗话说,抱着金子被渴死。舍不得眼前的利益,必然是损失更大的利益。还请陛下三思。”

李乾顺道:“如果是这等条件,我亦有条件。第一,四次年内送粮草为八千石,第一次三天之内不少于一千石。第二,年赐钱增加到三十万。第三,大米年赐两千石。第四,开放火器交易。第五,让出宋永兴军路黄河西北面的两县土地并入西夏之夏州,以让西夏有险可防。第六,交回所有被俘的质子军。第七,定河西走廊交界处为商业交易区,和两国互往的唯一通道。第八,不再视西夏为臣,而是兄弟之邦,只能下国书。”

“陛下,第一条有点难,据在下所知,这西夏还有些余粮,足够几日开销。只要大军撤到横山,粮草自然随后送到。第三条年两千石……两千石就是三十万斤,恐怕有些难度,还有第四条恐怕不成,这个要我朝皇上同意。第五条恐怕也不成,谈判谈到丢土回去肯定是死罪。第六条,大部分质子军他们不愿意回去。至于其余事项我皆可应之。”

“朕说了八条,你否了五条。”李乾顺皮笑肉不笑道:“而且还是主要的五条,欧大人似乎欠缺点诚意。”

“陛下明见,就因为有诚意才会否决。如果没有诚意在下就全部答应下来。但是做的到的在下自然会同意,做不到的在下也不敢同意。”这个道理个体工商户盘店时候就明白,但凡有挑剔转让费高,又墨迹说装修不好,地点不好等等的一般都是有心人。而谈几句就说不错不错,这好那也好再考虑考虑,一般都是不会是买主。

李乾顺真不想谈了,但是目前时间紧迫,自己这边粮草告急,边疆告急,每拖上一天就耗费实力一天。只不过欧阳说的是有道理,但条条都是强盗条款。要东要西,好处却一点都不给。这没法谈。但又不能不谈。不是每个皇帝都是谈判专家的。他不知道一开始欧阳就在误导他。

欧阳提出的理论是西夏能在本次和谈中得到什么好处,西夏不答应和谈会有哪些麻烦。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欧阳只字不提西夏人不答应这条件会给宋朝带来多少麻烦。秦凤路兵力全加一起不过十万左右。哪有那么大的能力进行四面长线作战。如瓜、沙两州距离遥远,先前刘锜去那并没有攻城,而要拿下这两城最少就要三万兵马,而秦凤路的军马三万匹左右,韩世忠带去一半,步骑混合还要考虑攻城器械,还要考虑西夏人偷袭拢县,几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