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页

不管怎么样,当时的情景确实和冤案一点相似之处都没有,没有人喊冤,只有万人拍手称快。

赵谦看着人山人海的场景,也忍不住和韩佐信一起仔细观看。地点是西市,就是京师西边那个菜市场。

凌迟处死,杀千刀。负责行刑的刀手姓张,头扎红头巾,也许是为了辟邪,祖传手艺,工具是牛角刀,也是特制的。袁崇焕的肌肉被鱼网勒紧,让一块块肉从网眼里鼓出来,然后等待一刀刀割掉。

袁崇焕面不改色,接受磔刑。顺便说一句,明朝很多当官的实际上不是很怕死,起码表现出来不怕死。海瑞就被人说成“以死博直名”。进士出生的文官,比杀人不眨眼的将军胆子还大。

刽子手从他身上割下一块肉,围观的百姓立即出钱买下,不多久,身上的肉全部割完,竟然开膛破肚,取出里面的肠胃,百姓一哄而上,抢夺一空。得到一块肉的人,喝着烧酒,把肉生吞下肚。面颊上沾满了血迹,还在唾骂不已。有的人拾得骨头,用刀斧斩碎。因为这个缘故,袁崇焕的尸体可以说是“骨肉俱尽”。只剩下一个首级,还得传往长城沿线的九个重镇,警告那些将领,引以为戒。

这个场面热烈而诡异,按理说,袁崇焕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大明社稷流血流汗,就算死于党争,平民百姓没道理这么兴奋。实际上一切都和利益与当时舆论向导有关系。很多人全家被人抢了个干干净净,妻子儿女都被糟蹋了,恰好这时有人说是袁崇焕的罪魁祸首,说得头头是道,且袁崇焕确实有那个嫌疑,于是,不恨他,恨谁呢?

有人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不一定全是真的,很受舆论的影响,就像有人说的:一个人说你不信,一百个人说,不信也得信了。现代的舆论掌握在媒体手里,媒体又掌握在党和人民手里,而大明时期的舆论,掌握在文官集团手里。

严嵩的名字写在了奸臣传里面,大家都说他是奸臣,原因是他得罪了“清流”,比如整死了夏言。实际上这个大贪官的家产还没有说他是贪官的徐阶多。

韩佐信看着这副情景,叹了一声气,有点“众人皆醉我独醒”感觉。

赵谦看了一眼韩佐信,说道:“佐信何故叹气呢?”

韩佐信恐“祸从口出”,摇头未语。待二人回到家中时,韩佐信才说:“佐信是因惋惜袁崇焕而叹气。”

赵谦若有所思道:“培养一个人才,而且是大才确实不容易,袁崇焕死了,损失的是大明国力。”

进士出生的书生袁崇焕,仗剑辽东,在小小的宁远城抵挡住了八旗军攻无不克的脚步,是谋略,也是实践中领悟出的经验与方法。

赵谦道:“袁崇焕留下了两条最有用的东西,他死了,但是留下的东西我们应该记住,兴许能派上用场。”

韩佐信道:“大人好言兵。”

赵谦与韩佐信对视一眼,“还是佐信解我也。袁崇焕总结出的两个辽东方略,很有价值。一是坚城用利炮,对付东夷八旗非常有效。与之相较,我军野战斗狠是弱项,但是东夷军械缺乏,攻城战却是弱项,所以坚城利炮是很有价值的战法。第二是,辽人受辽土……佐信以为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