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页

大明官途[校对版] 高月 2238 字 2023-03-15

“我来问你,这里的官道怎么这样狭窄难行?”

陈至安愣了一下,便苦笑道:“不满大人说,这里没有官道,朝廷就从来没有在这里修建什么官道,以前军队和百姓都是走海路,海禁后,商人和百姓只能走陆路,这条路原本是猎道,走的人多了,就形成这条小路,辎重大车根本就过不来,只能靠骡马运送,所以辽东半岛百姓贫穷和物资稀缺,也和交通不便有关。”

李维正点了点头,又问道:“昨天辽东水师的伙食住宿都很差,就是他们特殊,还是整个辽东都司都这样?”

陈至安叹了一口气道:“其实大人应该也知道,军中也分三六九等,待遇最好的是京城和北地边军,京城是护卫皇上,而北地边军则要和蒙古人打仗,待遇好也是正常,而中原地区因为人口多,土地肥沃,军户上缴的米粮肉食都能满足本地军队需求,像大人以前的威海卫因为要对付倭寇,自然也受重视,而我们辽东都司就不同了,这里气候寒冷,人口稀少,本来粮食产量就低,自身军户上缴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必须要兵部从外面拨粮来,关键是我们这里不打仗,所以兵部拨来的军粮就少很多,待遇差也是自然的,另外,辽东都司内又有不公平,就拿吃肉来说,北面军卫因偶然和蒙古人打仗,待遇就好一点,越向南待遇就越差,所以他们水师一两个月吃一顿肉也是正常的,金州卫是半个月吃一顿肉,北面的东宁卫、沈阳卫是十天吃一顿肉,像昨天大人说的三天吃一顿肉,我们辽东都司的军队想都别想。”

说完,陈至安连连摇头,他为李维正昨天作出的许诺而感到忧心万分,米面管饱、三天吃一顿肉,怎么可能做得到,李维正却笑而不言,他心里有数,朱元璋要和高丽开战,肯定得让士兵吃饱吃好了,他临行时圣旨已经下达,命令各地调运钱粮入辽东,如果走海运的话,应该就快到了。

他手下有两万五千弟兄,现在最要紧的是把他们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和高丽开战就是最好的契机,想到这里,他抬头向远方望去,他现在非常渴望见一见朱植,不知这个朱元璋的十五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王爷?

……

第六卷 潜龙出海 第一百八十二章 辽王朱植

李维正金州卫举行了简单的上任仪式后,便起程赶往辽东都司治所地辽东镇,他的正职可是辽东都指挥佥事,需要到辽东都司来任职,辽东都司的全称是辽东都指挥使司,它和大宁都司、万全都司一起成为大明三个由军队直接辖管的地区,这里没有布政使司,也没有提刑按察司,实行军政一体化管理,从地理上划分,辽东都司以三岔河(今辽河)为界又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辽西走廊,另一个便是辽东地区,辽西走廊地方狭窄,但人口稠密,也相对富裕,而辽东地区则地广人稀,大部分被森林覆盖,交通不便,消息也很闭塞,历来都不受朝廷重视,因此在这里也不设官府州县。

辽东都司位于辽东地区北部的辽东镇,但辽王府却不在这里,而是在辽西走廊的北面广宁,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布局,封辽王的真正用意还是在蒙古,高丽也只是教训一下而已,对其将来的防范和善后事宜是交给李维正负责。

这天下午,李维正的卫队进了辽东镇,辽东镇就是辽、金二朝的东京陪都辽阳府,最早称襄平,唐朝时是安东都护府治所所在,明朝建立之初,对辽东地区并不重视,建立辽东都司的作用也只是安抚东北诸夷,因此辽东镇就相应显得比较陈旧了,大部分建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历经百年风雨,建筑物颜色斑驳,屋梁破败,昨晚刚下过一场秋雨,地面十分泥泞,街上行人也稀稀疏疏,沿街店铺里也是物资稀少,没有一个客人,掌柜正懒精无神地打着瞌睡。

李维正见到城池里这般陈旧破败,不由眉头紧锁,他回头问陈至安道:“辽东都司里是汉人多还是夷人多?”

陈至安并没有因为李维正上任就呆在金山卫,他主动请缨,一路陪同李维正来到了辽东都司,他见李维正问他,便连忙笑着道:“如果不算军户的话,辽东都司的百姓主要是汉人和女真人,大约各占一半,汉人大部分都集中在辽西走廊,辽东地区主要以女真人为主。”

李维正一愣,他指着路上的一些百姓道:“可我看他们都是汉人打扮,哪是什么女真人?”

“大人有所不知,女真人又分两种,一种是原来的金朝女真人,他们长期和汉人聚居,早已经汉化,只是在风俗上还和汉人略有不同,但从外表装束以及说话语言上都已和汉人分不清了,而另一种则是从北方迁来的女真生番,他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夷人,穿兽皮、住草窝,以牧猎为生,每个人几乎光头,后面拖条大辫子,很好分辨。”

李维正冷笑不止,他当然知道这些女真生番是什么人,他李维正既然来到辽东,就不会给他们崛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