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页

黄观死死瞪着萧凡,沉默半晌,接着暴跳如雷:“萧凡!你这奸贼,居然如此有恃无恐,猖獗至此!本官这就跟你拼了,为我大明朝廷清理门户!”

“黄大人,你冷静一下,我刚才那叫淡定,不是猖獗啊……”

天子勾女以失败告终,萧凡还不得不帮他收拾烂摊子。

朝中仍旧暗潮涌动,朱允炆下了旨,三日后开大朝会,商议改革军制一事,朝中大臣不论是清流还是奸党,纷纷各自在家中做着功课,史书典籍翻烂了,试图在先古之成法和事例中举出几样来反驳或赞成,这些科班出身的朝臣们拿出了当年考科举的劲头,绞尽脑汁的琢磨着如何与政敌辩论,引用圣人的哪一句典故能将政敌逼得哑口无言,——论起这些人的本事,除了耍嘴皮子,实在殊乏优点了。

就在大伙儿铆足了劲儿准备三日后的大辩论时,京师却流传着一条流言。

流言其实很简单,大致的内容是新晋诚毅侯爷,锦衣卫指挥使萧凡谗言惑上,借改革军制之事,妄图排除朝堂异己,肃清政敌,此举后果严重,若然行之,必使朝堂风气渐渐变成重武轻文,十年寒窗苦读,最后却连一个卖力气的粗鄙武夫都不如,若天下官绅百姓子弟纷纷起而效之,弃文从武,那时大明境内尚武之风大行于世,谁人再读孔孟,谁人再修礼德?穷兵黩武到最后,大明王朝的未来何去何从?

这些大道理在百姓中流传倒是没什么,这个年代能懂这些道理的平民百姓太少,他们根本不明白朝廷重文或重武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自己的营生才是百姓最关心的,不论文人还是武夫,他们都要穿衣吃饭,朝廷看重谁有那么重要吗?

令人纠结的是,这条流言传到了读书人的耳朵里,反应便大不一样了。

文人从来便瞧不起武人,自古以来文人的骨子里都充满着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便很准确的概括出读书人的清高心理,在他们眼中,靠读书考取功名才是人生中最正确最风光的途径。

现在萧凡提出的改革军制,无疑使得他们选择的那条路看起来变得非常黯淡,武夫的地位若被萧凡提升起来,那他们十年的寒窗苦读何苦来哉?

这条流言在京师疯狂蔓延,像瘟疫一般很快传到了京师周边府县。各地官学的学子们义愤填膺,人人皆云朝堂出了奸佞,痛骂萧凡是误国误君的奸贼。

第二日,京师周边府县的学子纷纷进京,聚集国子监,在国子监的贡生们一番激昂又极富煽动性的演讲下,学子们沸腾了,千余名学子在贡生的带领下,一齐走到礼部衙门,要求联名上书,参劾锦衣卫指挥使祸国乱政,动摇国本,请求天子将其撤职问罪,以清君侧。

京师动荡不安,百官闻讯震惊哗然,应天府尹慌忙派出了衙役捕快,然而这千余学子中有不少身负功名的秀才,衙役捕快们打又不敢打,抓也不敢抓,拿着铁尺枷锁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学子们聚集在礼部衙门前振臂高呼严惩国贼之类的口号。

事情很快传到皇宫,朱允炆也慌了,登基不到一年便出了这么大的事,素无应变经验的他顿时吓得六神无主,急召萧凡入宫,并命萧凡处理此事,朱允炆唯一的要求,便是不准杀害学子,否则会把天家和朝廷推到天下读书人的对立面,这绝对是朱允炆不想看到的。

萧凡神情凝重的领命出宫。

出了承天门,萧凡的脸色一片铁青。

改革军制必然会触碰文人的利益,这一点他早已想到,但他没想到黄观这些人如此无耻,竟然暗里煽动那些不明真相的学子闹事,在这个时代,闹事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黄观等人丝毫不顾忌那么多学子的性命,拿他们当枪使。所谓清流,无非是一群顶着圣洁光环的伪君子,他们的内心比狼还阴冷,比蛇还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