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页

他终于明白朱元璋的用意了!

朝堂,清流,奸臣,党争,制衡……

这些关键词如走马观灯似的,一一在他脑海中掠过。

把它们串联起来,便形成了一个中心思想:水至清则无鱼。

对皇帝来说,朝堂之中无论是清流还是奸臣,都有着他们的用处,不用皇帝操心,这些人会按自己的成分自动结成一个党,朝堂的人际关系里,清流或奸臣都有自己的圈子,两个大圈子或许也有交集,并非世人想的那样正邪不两立,大圈子里面还有着小圈子,各自的小圈子又与别的圈子形成交集或对立,总而言之,朝堂的圈子很复杂,但是对于有能力的皇帝来说,大臣们的成分越复杂,就越有利于皇帝对朝政和大臣的掌握,虽然口口声声说着“禁绝党争,党争乃亡国之道”等等,可实际上皇帝对党争是持欢迎态度的。

一派势强,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产生了影响,那就拉拢另一派,借另一派之手,打压势强的一派,被拉拢的一派趁势崛起,皇帝再扶持一派,继续打压崛起的一派……

这就是制衡,这就是权术,这就是帝王之道。皇帝从登基到死去,一辈子只干了这一件事,弹压,扶持,制衡,维持朝堂内的平衡和稳定,然后整个朝堂又推动着这个国家缓缓前行。

把这层意思引申到萧凡身上,朱元璋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

如今的朝堂,经过多次清洗,官员的流动性实在太大,于是朝堂中便只剩下以黄子澄,黄观这样的腐儒为首的清流派,清流日渐势大,朱元璋感到了不安,尽管他们以忠臣自居,可在皇帝眼中,结党就是结党,没有忠奸之分,不论什么成分的党派,势大就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于是朱元璋打算另外扶持一派大臣,与这帮酸腐儒臣对立,这样才能达到朝堂的平衡,扶持哪个大臣呢?这时萧凡出现在朱元璋眼里。

萧凡的同进士出身,他与朱允炆可以说有着患难过命的交情,他与黄子澄等人天生的敌对立场,最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评价萧凡不是个好人。

既然黄子澄等人常以忠臣标榜自己,那么与忠臣作对的是什么人?当然是坏人,是奸臣。

很幸运,朱元璋于茫茫人海中发现了萧凡这个坏人中的奇葩,奸臣中的翘楚,左看右看,萧凡的大小高矮肥瘦正合适。

好!就你了!

朱元璋很大方的赐萧凡同进士出身,授东宫侍读还不够,给你更高的官职,给你更大的权力,好好干,给朕把朝堂的奸臣队伍拉起来,并且发展壮大,安心踏实的往“朝堂奸臣当道”这个伟大的目标大踏步前进吧,朕支持你!

为何萧凡这么胡闹朱元璋却没杀他?因为朱元璋需要他。

为何要命他处置朱棣与黄子澄斗殴之事?因为这是朱元璋做给所有大臣们看的,朕宠信萧凡,相信萧凡,朕要给萧凡树立威信,有了威信才能拉帮结派,建立奸臣的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