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页

时间过得很快,午饭后,李清便被几名太监带到大明宫紫宸殿,述职提前了,原定在申时正举行,现在提前一个时辰,因为安禄山的述职只进行不到一刻钟便结束了。

李清站在殿外只等候了片刻,随着一声轻脆的云板敲响,述职正式开始了,一名宦官小跑着出来,高声喝道:“宣安西节度使李清觐见。”

随即几名侍卫将李清带了进去,紫宸殿是大明宫第三大殿,又称天子便殿,是除御书房外大唐皇帝最常呆的地方,很多军国大事都是在此拍板决定,故而进入此殿被则朝臣们称作‘入阁’,是一件非常荣耀之事。

大殿里宽阔宏伟,但也只在最尽头稀稀疏疏坐了十几个人,而这十几人就是大唐的最高决策集团。

台阶正中间高高在上的自然是大唐皇帝李隆基,虽然没有午睡,但他精神依然矍铄、肤色红润,正含笑看着李清走近。

李清大步走上前,跪下向李隆基行一大礼,“臣李清参见皇帝陛下!”

“李爱卿免礼,赐座!”

李隆基轻轻摆手,立刻有两名太监摆上一张厚重的椅子,李清坐下,目光向两边一扫,第一个便看到站在李隆基身后的高力士,他捧着一叠文书,目光冷漠,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其次在自己的两边坐了两排人,右首第一个原来是李林甫的位子,现在是坐着一脸冷笑的右相杨国忠,不时用一种阴森的目光刺向他,旁边是眼露忧色的户部尚书张筠,见李清看来,他微微叹了口气,轻轻摇了摇头;再往下是正闭目养神,仿佛什么也不知道的礼部尚书裴宽,可他的嘴角却分明挂一丝怜悯和无奈。

而在杨国忠对面第一位是新复职的左相陈希烈,今天是他第一天出席这么重要的述职会,此刻他正得意洋洋的笑着,脸上表情丰富,不停地咳嗽,惟恐别人不知道他的存在。

他旁边坐的是李清在户部时的老下属,刚刚升为兵部尚书的韦见素,他脸色凝重、嘴唇发白绷成了一条直线,显得颇为紧张。

再往下是幸灾乐祸的邢部尚书、原剑南节度使郭虚己,最后是工部尚书,但现在暂缺,他的位子由吏部侍郎房琯暂坐。

除了这十几名内阁成员外,周围还坐着一些辅官,比如御史中丞、中书舍人、殿中监、翰林学士等等。

但李清的目光最后却停在了一个人的身上,使他暗暗震惊,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庆王李琮,他台阶的一个角落里,从李清的角度看去,正好被陈希烈挡着,三年不见,他瘦了很多,倒显得很精神,不过此刻他并没有看李清,而是在全神贯注地看着手中的折子,那应该是安禄山的述职报告,李清心中不禁冷冷一笑,看样子,李隆基最后是想立长子为太子了。

“开始吧!”

李隆基脸上笑容消失,他从高力士手中接过李清的述职报告,翻开了一页,对李清说道:“昨日下午,朕和几位相国开会商讨了一下,基本赞同你的西扩计划,但有些问题,朕想再明确一下,第一个就是税赋问题,如果出丁为兵便可获得免税,倘若免税人多了,那官府的税赋又从哪里来?你是否考虑过?这是第一,你先回答于朕。”

“臣考虑过,首先免税并非全部土地免税,臣所说的免税只对永业田一块免税,而口分田部分依然要上交租庸,不过是税赋稍轻;其次陛下给安西军定的兵数是七万四千人,既然有了上限,那就不是每户人家都可以出丁为兵,必然有部分人家享受不到免税,这样就有了一部份税源,然后实行军屯,使军粮能够自给;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臣真正的税源是来自于商税、盐税,还有官府自身也成立商行,臣测算过,只要我大唐与西域各国的贸易量能达到开元二十五年的七成,那所收税赋便足以应付日常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