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页

首先是杨氏家族的反对,杨国忠是吏部侍郎,他的阻碍是必然的,但有杨花花的内力,杨氏家族也兴不了浪,这一点李清并不太担心,毕竟吏部侍郎也只能干涉六品以下的官员升迁,五品以上则要经相国点头,三品以上还必须皇上签批才能通过。

关键是李隆基,当年将他调回朝廷,从某种角度上讲,正是李清的一些擅自行为令李隆基起了疑虑,从而剥夺他的军权。

现在又要将他外放,李隆基焉能不考虑过去的教训,若他李清无所作为,任由李隆基委派,那‘临轩册授’的结果极可能就是去江南为一州刺史,主管地方经济,而与他的初衷大相径庭,这便是李清最担心之事。

为此,他早已开始部署,命韦应物替他交给杨玉环的信,以他对杨家的恩德谋求杨贵妃最后的报恩;杨花花也是能改变李隆基想法的人,现在他也不用担心;还有李林甫,虽然他本人前景不妙,但他现在依然是右相,提交高层人事变动的计划须由他来草拟,现在双方也已达成协议;再一个就是这高力士,他能引导李隆基的思路、至关重要,几乎再没有什么疏漏了,剩下的或许就是他本人与李隆基的一次谈话。

“呵呵!让侍郎久等了。”

思索间,官拜骠骑大将军、渤海郡公的大唐第一权重宦官高力士已笑容可掬地出现在门口,他穿一件青白宽身禅衣,不戴帽,只用一方介帻束发,显得悠闲而淡泊。

“老夫也刚从宫里回来,只换了身衣服,侍郎便来了,时间算得好准!”

李清连忙站起行礼,歉然道:“我刚从相国府过来,确实不知大将军尚未休息,真是失礼了。”

高力士瞥了他一眼,脸上挂住一丝赞许的笑容,“不错,肯对老夫说实话,孺子可教!”

他推开内室的门,几个小丫鬟先进去收拾了一番,昏暗的房间很快变成温暖明亮,高力士指了指椅子,笑道:“坐吧!我这里不常有客人来,房间简陋粗鄙,比不得相国府居然开大门欢迎你。”

听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却暗示了李清,李林甫的一举一动已经在皇上的掌控之中,而这个具体操作之人,正是他高力士,言外之意,若李清不来,那他高力士也无法替他掩盖。

李清暗暗叫一声侥幸,他坐下来便开门见山道:“大将军,我想回西域去?”

“西域?昨日皇上才说要放你为苏州刺史兼江南东道采访使,你却想去西域!”

李清悚然一惊,急问道:“可已经下喻?”

他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忽略了李隆基的谋算,他有些受后世一些观点的影响,李隆基在天宝后期如何昏庸糊涂,被李林甫、杨国忠之流牵着鼻子走,事实上,李隆基懈怠国事或许是真的,但若说他昏庸糊涂,那就是大错特错,他不但不糊涂,而且还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权力布局上,这次用杨国忠来攻击李林甫不就是他一手策划的吗?

李清简直想打自己一记耳光,从杨花花过寿到现在已经过了八日,李隆基却毫无声息,他怎么可能不关注朝中的局势呢?自己将他忽略,简直是愚钝之极,如果李隆基已经拟旨,那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