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页

“杨钊?”鲜于仲通眼中突然闪过一道电光,“我们好象在哪里见过?”

杨钊立刻楫首道:“是,去年鲜于大人来新都县视察,便是我替大人牵的马。”

“我想起来了,果然是你,你便是那新都县尉,怎么,你不在任了么?”

“回大人,卑职已经期满退职了,穷困潦倒,多亏李兄弟慷慨相助,才没被饿死。”

李清却没有吭声,他不满地瞥了一眼杨钊,明明他早见过鲜于仲通,却告诉自己只是久闻大名,看来此人口是心非已成习惯,当真是不可相信。

李清的细微眼神变化却被鲜于仲通一一捕获,他老于世故,立刻便猜到他二人的关系决不是朋友那么简单。

“在门口站这么久,走!进去说话。”鲜于仲通一把拉过李清,边走边笑问道:“适才你说手下众多,看来你混得不错,快给我说说你去阆州后的情形。”

“我在阆州开了店……”李清便将这三个月开店的事,去枝掐叶地简单说了一遍,最后道:“运气确实不错,这三个月虽辛苦些,但下一步谋发展的本钱却赚到了。”

说着,三人便进了客堂,分宾主落座,自有下人给他们上茶,李清又从怀里掏出二十两银子,向鲜于仲通面前一推,笑道:“当时世叔可没说要利息,所以我只还本。”

“你这个油滑的家伙,商人借钱,那有不收利的,我不说的意思,就是将这银子给你了,也罢!既然你执意要还,那我就收下了。”他嘿嘿一笑,不等李清反应,迅捷无比地将银子收回。

鲜于仲通随口又道:“贤侄此番来成都,不知想做什么?”

“我还没有想好,特来请教世叔。”

他本来是想开超市开大卖场,但那只是他初到唐朝的想法,几个月的打拼,他早已明白这是不现实的,且不说交通物流,更关键是在唐朝城市的每个坊里都有一个墟市,里面东西样样齐全,且种类繁多,这就相当于大卖场。

而在乡镇小县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有草市,而偏远山村,又会有货郎上门,大唐百姓男耕女织,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又用实物交税,手中也无余钱,一些必须日用品,偶然从走乡串村的货郎手上买一些,也就够了,论便利,比不了货郎,论价格,也未必有优势,如此,他还能开什么超市发大财!

“世叔经商多年,又是蜀中大贾,所以我想请教,我能做什么?”

“想从商赚大钱,路只有两条,第一是大资本,贩万匹蜀锦、万斤茶叶,下江南入京师,利润自然滚滚来,这是一;第二便是奇,以新奇取胜,人无我有,垄断市场,自然也有暴利;除这两条路外,当然还有些诡道,如贩卖私盐,买卖军械,也能赚大钱,但脑袋却是栓在裤腰带上,查到必杀;我倒觉得贤侄可以走第二条路,刚才你提到的雪泥,成都就没有,如果它真是美味的东西,那不管冬夏都会有市场,所以我劝你还是先卖你的雪泥,兼开酒楼客栈,等本赚足后,再回头走第一条路,做大买卖,我剑南道的蜀锦、茶叶、纸张、瓷器都是上好的东西,只要走上一趟,少说有三五成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