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页

大争之世[校对版] 月关 2382 字 2023-03-15

庆忌道:“不错,但是东夷无国久矣,东夷各部落如今面临着共同的困境,暂时能够结合到一起,一旦危险解除,原本散漫惯了的各个部落势必难以承受国家这种体制的严格约束。而这位东夷女王嬴蝉儿的人马,来自于不同的部落,她也缺少强有力的政权基础,唯有依靠一个强国为援。

齐国一向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吞并东夷人的领土,自齐桓公以来,齐国领土扩张一倍以上,灭小国四十余国,其中大部分都是东夷人那种部落式的小国家,齐与东夷几成世仇,是东夷人难以归附和接受的国家。鲁国如今虽鼓起勇气与齐一战,为的只是自家存亡,鲁人抱残守缺,不图扩张,不会接受东夷人的归附与齐国结下不解之仇,所以东夷女王遣使来见,透露了她的意思,就是我们一旦复国,想以东夷归附吴国,为吴属国,自居伯国地位。当然,这还只是一个想法,如果我们同意,才会进行进一步的谈判。”

掩余兴奋地道:“好呀!为什么不接受?东夷人占据的领土极其庞大,虽说他们的地方贫穷一些,东夷人只是打渔狩猎,少有耕种农桑、做工务商的,若是赋税也收不上多少,但是东夷人一向自给自足,也不会给我们造成什么负担,一旦成为我吴国属国,军事、外交,尽皆掌握在我吴国手中,比之一块公卿的封邑还要来的实在,对增加我吴国国力和威望是大大有益的事啊。”

孙武也道:“夷人虽然衰败,但是夷人疆域仍比我吴国大了一倍不止,这块肥肉我们不吃,早晚也会被他人吞下,如今夷人主动送上门来,哪有推却不要的道理?况且,夷人如今虽然落后,乃是周室有意为之,刻意造成如今局面,并非夷人地方天生穷山恶水、子民愚昧。

当年黄帝之军尚以木棒为兵器时,夷人便已冶炼五金,造出青铜武器。周天子之外,第一个僭越称王的,更非楚王子熊,而是东夷徐王。当初东夷人所建的徐国统辖淮、泗流域,徐偃王时因治国有方,仁义之名播于天下,国力强盛,周围诸国臣服者三十余国,乃敢于周天子分庭抗礼,所筑王城比周天子的王城还要雄伟。只是当时周室气数仍胜,乃发天下之兵灭了徐国,从此不再设治,以免再反。夷人有此辉煌,断非不驯野蛮,只要我吴国悉心治理,不必多少岁月,便能成我吴国坚实根基。如今他们主动来投,殿下不可错失良机。”

庆忌欣然点头道:“你们所想,与我所思正是不谋而合。”

烛庸本也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可是听庆忌这样说,心中有些不忿,便唱反调道:“东夷来投,我们便要面临齐人压力,如今吴国千疮百孔,江山未定,这个强敌我们接得下来吗?再者说,东夷诸部落原本奉楚王为尊,如今我们插手接掌,岂不与楚人接怨?

啊!应该是旧怨未消,又结新仇。我吴国伐楚,杀人无数,楚人可不是个个都把咱们和姬光分得清楚的。姬光掳来楚国倾国之财,屯积于姑苏,我们一旦得国,也正需这笔财物修缮家国,秦人贺使昨日已提过一旦城破,我们应归还楚国财富,那时还是不还?若是不还,楚人已怒,再接收东夷领地,楚人更怨,若是引军来斗,那么秦楚齐晋诸强国,我们就要得罪遍了。”

孙武道:“齐国虽强,相距却远,若劳师远征,消耗必甚,齐国国内田晏两派、国高五族必难达成统一意见,暂且不必担忧。至于东夷立国来投,乃是东夷民愿,非是我们出兵抢占,楚人也无从指责。至于姬光自楚国郢都掠来的财帛物资,那就更好办了……”

他吸了口气,若无其事地道:“来日攻下姑苏,在王城里随便挑几间房子烧烧,就说战乱之中一把火全烧光了好了。楚人现在内则弹压南方三苗,北则与晋争锋,东则诸伯国蠢蠢欲动,已是火烧眉睫,是以只要没有确凿证据,面子上让他下得来台,哪里还会出兵相斗?”

庆忌看着这位被史书修饰的从本事到品格都完美无瑕的孙大圣,两眼发直。

孙武谦然一笑,拱手道:“殿下以为如何?”

庆忌叹道:“英雄所见……略同!”

第214章 刺客行

远方,两个人站在草丛里遥遥看着庆忌大营。

专毅沉声道:“太子殿下命我们去寻大王,我们还没到,大王便已身亡,如今庆忌挥军围城,越人打起旗号说甚么奉大王遗命伐庆忌,可是大军却藏头露尾,到现在也不知去向。而夫概……夫概将军驻军于干隧,既不进也不退,不知做何打算,如今我们回城去见太子,该如何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