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页

两份材料内容大体一致,赵与莒对于王启年的机变还是相当满意,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颇具政治头脑,最重要的是,他并不喜欢将自己的智慧浪费在政治上,这一点与李邺不同。

“陛下,时间到了。”

一个博雅楼侍学士恭敬地进来行礼,提醒他时间。在赵与莒身边,有六个博雅楼侍学士,专门负责协助他处理政务,这六个人最年长的刚过四十,而最年轻的则过了三十,都是年富力强又有一定政务经验的,他们野心勃勃,对于能在赵与莒身边为官感到庆幸,只要表现得好,他们便能简在帝心,日后飞黄腾达不可限量。

“人都到齐了么?”赵与莒随口问了一句。

“人已齐至,无一人缺席。”

这是一种朝堂大会,但又不是大朝会那般正式,而是赵与莒将朝中各部主官和九卿以上的官员召集起来,讨论有关官制改革的问题。官制改革之事魏了翁首先提出来,原本是体现士大夫们的意愿,通过增加朝廷部门,将被皇帝收揽去的权力再次分回来。但是,赵与莒借口事关重大,需得经过充分讨论再做决定,令报纸将魏了翁的奏折发了出去。

这就意味着,原先在临安的这些出身于浙、闽的士大夫想独自控制官制改革的想法破灭,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也就意味着越多的利益纠纷,而越多的利益纠纷,便让士大夫作为一个整体越发涣散。

不过,一直拖下去也不行,故此,赵与莒已经连接两周都召开有关官制改革的议事会,地点便放在博雅楼新建的副殿内——这座新建的大殿严格来说只是一个会议厅,可以坐上百十号人,正适合赵与莒开会所用。

“走吧。”

赵与莒并没有急着去,身为帝国皇帝,有的时候他必须有意迟到一点,提醒朝臣他虽是宽厚,却依然是这个国家最有权威的人。

“陛下,今日能否定下官制改革之策?”

会议开始不久,赵葵便迫切地问道,他算得上是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了。

赵与莒淡淡一笑:“一人智短,众人智长,官制须得改革,这已经是公认之事,但如何改法,只凭我们这些人便做出决断,未免有些草率。此事亦不急于一时,多议一议,争取拿出一个照顾到各方便利益的万全之策岂不好?”

他绕了半天还是一句话,那便是不忙着做决定。赵葵脸色微沉,垂首不语,心中却甚为奇怪,不知道天子究竟为何拖延,若说是为了分化士大夫,那么托了这二十余日,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若是还有其余目的,究竟又是为什么?

赵葵有些伤脑筋地抚着前额,因为都是坐着的缘故,他这个动作并不显得失礼。他实在是跟不上这位天子的思维方式,当初缉捕赵景云时便步步落后,如今还是这般。

他又看了赵与莒一眼,皇帝仍是不动声色地坐着,倾听臣子们挨个发言,手中还不时拿笔在纸上记下众臣发言的要点,似乎重视每个人的意见。

实际上陛下根本不在乎任何人的意见,他在所有重大问题之上都是固执己见,只不过到目前为止,似乎每次他固执己见的结果都证明他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