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页

尽管他已经有了准备,但此时战事便起,便不是他想象中最好的时间。若再过两年,大宋对金国的经济渗透达到顶点,离了大宋,金国连一日军粮、一天官俸都发放不出,大宋对金国的兼并便可以水到渠成,甚至可以兵不血刃。但是,指望世间万事都由着他所愿而行,那未免也太过一相情愿,金主完颜守绪也不是傻瓜,如何肯坐以待毙。

只是金国与蒙元竟然能摒弃前嫌携手对付大宋,虽然在赵与莒意料之中,却还是让他觉得完颜守绪与拖雷气度果然非普通人所能及。

“这是川蜀汉中防务状况,昨夜随船到得行在。”李云睿又送来一张纸。

赵与莒接过来看,这是汉中军区诸军都督使赵范传来的,赵范与赵葵乃是亲兄弟,都是大宋名将赵方之子,赵范随父从军时间极早,在军中素有威望,将他兄弟二人同时提拔为军区都使,在朝中颇引起争议。单纯以兵力而论,这兄弟二人所控制的军队数量,接近大宋禁军的三分之一,文臣非常担忧尾大不调,既有可能动摇国本,又不是保全功臣名将的万全之策。为说服他们,赵与莒细细分析了如今的军制,二人虽为都使,却只有指挥、管理之权,无人事之权,非战时甚至无调兵之权。更何况按现行军区制度,每五年各大军区都使便得轮换一次,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在一个军区任职时间过长,不可能在军中建起盘根错节的关系。而且如今禁军诸部也配有炮兵,炮兵都是在近卫军中受过训的,对天子的忠诚勿庸置疑,即使被都使控制,炮兵所城要的火药、炮弹等等物资补给,都需仰赖京师,也不虞他们反而对中央构成威胁。

赵范在信中提到他的汉中川蜀防务构想,除去金国之外,因为宋与西夏的盟约,西夏占下吐蕃部分地域,将之送与大宋,作为大宋支援它抗击蒙胡的谢礼。故此,汉中川蜀除了与金国接界,也与西夏、吐蕃接壤,而且在西南、南方,还有大理等诸藩国。故此,赵范认为,以汉中军区实力,尚不足以进取,在今后数年之中,当专心练兵、侦察和防御。军事之上以防御为主,政治之上则以分化、收买和秘侦为主。

这份方略并不保守,赵与莒细细看了一遍,心中甚是高兴,赵范在史书之中名声不如赵葵显要,但他军略上的才能却不亚于赵葵,赵与莒甚至觉得,他是个相当不错的参谋长,此次军事参赞署未能预见蒙元与金国合兵于一处攻击宋国,便是缺了他这样一个既精通军事又有政治头脑的人物。

李云睿又递来第三份报告,这份报告却是来自流求,是孟希声送来的。自从赵与莒命他经略南洋以来,他从流求近卫军水师中调用了三艘风帆炮舰,又动用了一千五百名泰雅武士和同样数量的近卫军陆军,占据了哥罗的咽喉,筑起“通洋城”,在被他命名为通洋海峡的狭窄水道两边都设立炮台,向过往商船征收通航税,同时不遗余力扫荡南洋海贼。

“欧阳映锋对待自己的过去的同行倒是毫不客气,做得甚好。”看得这份报告中说起欧阳映锋率军横扫南洋海贼,半年内摧毁大大小小的海贼二十余伙,赵与莒又是大喜。这些海贼威胁到大宋通往大食的商路,也就威胁着大宋商品倾销的市场安全,对于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大宋来说,这是不能容忍的。

赵与莒曾组织陈子诚等人进行过一次计算,如今宋国的人口、资源,若是调动起来,工业化程度只要达到一半,那么所生产的产品便是数倍于大宋加金国、西夏的购买力。故此,大食、欧洲,虽然它们的购买力还不算强大,却也是解决大宋生产力过剩的重要渠道。

“嗯?”

在孟希声报告的最后,赵与莒看到一则消息,不由得停下进食,又仔细看了一遍。这则消息之中,孟希声谈到,细兰国王有意入大宋朝贡,初步拟定的起程日期是明年下半年,此事重大,孟希声不敢擅专,故此特意奏上,请求赵与莒做出决定。在奏折之中,孟希声还说了若是允许细兰国王入京朝贡的利弊,最大的弊端是会引起诸藩国效仿,若是纷纷来朝,大宋给予的赐予若少,则有损大宋威望,若多则削己增人,非持国之道。

“细兰此国非同一般,朕要有大用的,它将是我大宋处置远海诸藩的典范,淑娘,你记下来,着孟希声好生安排,务必使得这位细兰之主顺利来我大宋。”赵与莒吩咐道。

在一旁的周淑娘应了一声,飞快地用笔在纸上记了下来。谢道清和耿婉当初记事时,都用的是硬笔,而周淑娘则不然,她写得一笔好小字,用毛笔在纸上写小行楷,速度并不慢。

三份公文看过之后,好一会儿李云睿也没有替上新的公文,赵与莒最初以为是没了,笑道:“今日挺闲,竟只有这几份公文要看。”

“陛下,此处还有十二份公文,只是都与军务无关。”李云睿期期艾艾地又拿出一叠公文。

赵与莒愕然抬头,看了李云睿一眼,见他那模样后恍然大悟:“云睿,你又打的什么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