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页

看到前两年才疏浚的运河,给他们这样一挖,又变得千疮百孔,俞国振只能摇头叹息。

“统帅,似乎有些不对,吴三桂的部下,如何这么大的胆子,竟然敢在此坚守。按理说,他们在得知我援军赶到,应该立刻北撤,回到天津卫做决战吧?”

就在这时,他身边的宋献策皱眉提出了自己的怀疑。

俞国振凝神一思,确实,吴三桂虽然未给打怕,但此前他行兵布阵都极为谨慎,从南皮一直退回天津卫,便可见一斑。没有机会的情况下,他宁可收缩,也不愿意冒险,可这一次,他这数万精锐,怎么就停在这里?

就在俞国振心中起疑之际,一队百余人的难民,扶老携幼,出现在德州城北。

第十一卷 六二一、铁马秋风沧州城(一)

鳌拜伏在草丛中,借助于望远镜,向着远处的德州城看去。

好在现在正是九月,虽然草木凋零,却还没有完全枯萎,因此足以掩蔽鳌拜和跟随他的五百精骑的身形。

他看着那百余人的难民走向德州城门。

只要夺下城门,他这五百骑立刻会冲上去,将城门处占领,然后在他身后,两万八旗将蜂拥而入。

他们夺德州,并非为守之,以骑兵守城池,原本就是奇蠢无比的主意。鳌拜的真正目的,是将德州毁弃,特别是聚于此处的俞国振军资,只要一把火,将之焚毁,那么在天津卫和沧州处,俞国振的四万大军必进退失据,不得不后退。

就算他从海上再运粮草军资来,也就意味着他必须挤压原本用来运兵的空间来运粮草军资,这能极大放缓俞国振兵力集结的速度。

而且,就算俞国振从天津卫撤军时未曾露出破绽,保住全军不失,但战线将推入到山东境内。

胜负的关键,甚至大清国运的关键,都在于这伙吴三桂精心挑选出来的人,能不能浑入城中,夺取城门。

只要他们能夺着城门三五分钟,大局便能定下。

这是清晨,九月份,德州便已经起雾了,草里的露水,沾在人身上相当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