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页

“固所愿也,不敢请尔!”徐孚若大喜,起身道:“正愁不知如何去,有南海伯相邀,这车费可就省了!”

“看来车费不便宜啊。”徐林在旁玩笑道。

虽然不认识,但是能与俞国振并肩齐行谈笑风生,身份定然不凡,因此徐孚若客气地见礼请教姓名,得知二人同姓还攀了一下同宗。俞国振笑而不语,事实上在新襄,攀宗族关系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同一宗族的人很少大量集中于一处,一般都是打散了分至各地。徐林也是读书人出身,虽然现在转而经商,并且在俞国振的支持下,生意都做到了海外,可仍不改书生本色,身上并没有多少铜臭味,与徐孚若谈得甚为投机。俞国振不好冷落旁边的周钟,便与这位复社出名的才子也略聊了聊。

周钟并不是与方以智一起来新襄的,而是在方以智来后不久寻来,他性格就是这个时代读书人最典型的,爱发牢骚,喜欢抱怨,眼高手低。不过他既然是方以智的朋友,而且又没有什么实际的错误,俞国振也就没有与他一般见识。

今日一聊,果然周钟说了没有几句,便开始问俞国振:“南海伯如今若大的事业,不知何时才开科考?”

“开科考?”

“正是,学生听说安南郑氏和阮氏都开科考,朝鲜李氏也开科考,南海伯治地广阔更胜于之,要选举贤才,不开科考如何能成!”

俞国振还没有回答,周钟便又兴致勃然地道:“植夫先生海内名儒,可为主考,张钟阳先生曾布政一省,可为副考。”

“新襄不开科考,便是开,也考实学,不考四书五经。”俞国振平静地道:“新襄终究还是华夏之地,要开科考,自有朝廷主持。”

“朝廷开进士科,南海伯治下总得开县试、乡试!”

“呵呵,介生先生,如今南海治下尚无多少职缺,若是开了科考,那些考中的人来寻我要官,我哪里有官与他们?”俞国振笑眯眯地道。

周钟顿时脸色一黑,明白自己的一点小心思被俞国振看穿了。他眼见新襄兴旺发达,治下越来越繁华,哪怕没有亲身去会安、新杭,也听说这两地如今甚为了不得,哪里不动心的!万里求官只为财,他来新襄,也不就是想要寻找一个机会么!

他虽然文名早著,可是在科举方面却不甚得志,千里迢迢来新襄,无非就是想看看这边有没有机会。特别是听说万时华经过俞国振的推荐,都成为一县之令后,他自觉自己比万时华毫不逊色,也应能如此。

方以智知道他的心思,将他介绍给了俞国振,周钟原以为有方以智的介绍,应该不成问题,却不料俞国振只是让他们多走走多看看,只言不提职务任命之事,让他心中甚为沮丧。也有过几次向俞国振上书言事的机会,但可惜的是,他用满腹才华写出来的洋洋洒洒宏篇大著,换来的总是俞国振“知道了”、“晓得”、“已阅”这样的批注!

方以智曾经劝他,俞国振要的是能沉下去做实事的人,只要他沉下去好生调研,以他的才智哪有不出头的。但是周钟固执地认为,他满腹都是经世济用之学,足以为帝王之师,下去为一乡一村之长,乃是对他的羞辱。

于是在新襄呆了一年,却仍然没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