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页

他言语之丰,颇有些不以为然。

方以智并不介意他的态度,此人姓万名时华字茂先,南,昌府人,乃是复社的分支豫章社首领。这人“数奇”科考运气极差,虽然文名极盛,别人一提南‘昌豫章社’就只知道他万时华,却不知道豫章社其余之人。但这么大的名气,没有给他换来前途,始终只是个秀才童生,连举人都中不了。

当时海内诸生中,家中有万时华八股文章的,只要精背其文,在科举时模仿而作,往往有中举人、中进士者,但他自己却屡试不第,八次考试亦未中举,实在是一大衰人。原本的历史之中,他是在五十岁时才得人举荐,去北京吏部领一个县令之职,结果到了南京就开始生病,到了扬州干脆就一病不起。

像他这般才气高傲又不得志者,往往都有些郁愤孤傲,免不了多尖酸怪话。他方才的话语里,便多少有些不快。

“茂先生非百里之才,小弟哪敢荐为幕僚。此事与旧年献贼乱安庐也有干系,旧年战事毕后,十万罪民遭谪贬遣戍之事,几位兄长都有所耳闻吧,这其中有四万余,被安置至域外,便是我大明交趾故郡会安新府~~”

他将俞国振扬威海外,如班超、陈汤一般收复故地之事说了一遍:众人都是悠然神往,张涛乃至拔剑弹铁,慨然高歌:“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那会安乃是一府之地,如今有三万我大明百姓,只因悬于海外,俞济民有意募人前去垦拓,这其中自然是要有人管理。”

说到这,方以智微微一笑,没有再说什么。

三万人口,放在如今大明,确实只是一处小县,但毕竟是一府之地,而且胼手胝足开拓出来,会极有成就感工万明华犹豫起来,他自诩文章憎命达,有济世之能,却无用武之地。

但让他去域外,特别是传说中瘿疠之地的南方,他心里还是有些不愿意。

“茂先生可以携令爱前往,俞济民开出的薪俸是每月三十两。”

东林之人一向不讳言利,只是不喜欢皇帝言利,更不喜欢皇帝与他们争利。听得每月三十两,万时华眼中一凝,他如今甚是穷困,一月三十两,一年便是三百六十两,而且他明白,这只是最低的收入。

但读书人的自尊,让他还是自嘲地摇了摇头:“为五斗米折腰……”

话说到这,寥然间远处传来雷鸣一般的呼声,这声音是如此巨大,震得人耳膜都似乎要破碎了。

几人都是脸色大变,最近悬在他们心头的最大事情,也是悬在整个南京城中百姓心头最大的事情,就是流寇。这般声势,莫非是流寇有什么变故?

“闯贼为俞幼虎所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