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献策(小修) -----晋.江文学城……

听到父皇居然把这问题问向了林修撰,李祯心里是十分惊讶的。

作为一个皇子,朝中的事虽不说事无巨细,可绝大多数他都是知晓的,包括先前杨学士和胡学士被父皇罚跪,而林修撰却得了父皇赏赐文房的事。

说实话,当时听过之后,李祯心里的想法其实与杨、胡两人差不多,也是觉得林修撰的所答只是取巧罢了。

不过从这样的取巧中,倒可看出林修撰的机灵。

只是,机灵并不代表智谋,毕竟年纪摆在这儿呢。

所以,三皇子并不觉得林修撰能有足智多谋的本事。

而林远秋,这会儿已在懵圈当中。

说好的进讲经史呢,怎么又变成出主意想法子了,亏他骑马过来时,还一路盲猜着今日的经史题呢。

还有,那什么让百姓们甘心情愿自救的主意,这么冷不丁的让他想,他哪里想得出啊。

可看到两双十分相似的单凤眼正盯着自己瞧时,林远秋很快明白,今日他要是直接说不知道的话,那么怕是得跪到门口去。

林远秋没再耽搁,很快转动脑筋思索了起来。

话说人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甘心情愿地去做一件事呢?

林远秋一边想一边挨个举着例子。很快他想到了挣银子上,人之所以会主动去挣银子,不外乎几点,一是养家糊口,不得不去挣。二是想让家中日子蒸蒸日上,所以去挣。还有一点就是家里有外债要还,不得不挣。

对了,外债!

林远秋突然福至心灵,朝廷大可以把给灾民们发赈济粮改为出借粮食啊,这样有了粮食要还的灾民们,就会积极想着补救措施,而不是干等着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赈济粮和借粮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因为是白给,所以百姓们能领到的粮食少的可怜,想要吃饱那就更不可能了。

而借粮食,官府可以根据借粮人家中的田地亩数定出一个上限,只要不超过这个数量,无论借多少都成。如此,灾民们就会依照自家的偿还能力,有计划的决定要借的粮食斤额,想来这个数量,绝对能保证家里人的肚子不再挨饿。

至于所借的粮食来源,林远秋觉得各州府就近的常平仓就可以。

原本常平仓里的粮食就有着备荒救灾的作用,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常平仓直接归朝廷所管,这样就能避开有些心黑的地方官吏,借着借粮的由头,做出各种坑害灾民的事。

林远秋越想越觉得自己这个法子挺好,这样有灾荒来临之时,百姓们就不用因为缺粮而心中不安了。

在林远秋看来,这世上谁人愿意过着跌沛流离、饥不饱腹的日子呢。想来等灾民们借了粮食,接下来就是好好补救,争取早日把粮食归还上了。

至于朝廷,也不会因为支出大量的赈济粮而造成粮仓空虚,以致于等到了真正需要大赈灾的时候,却拿不出粮食来。

只不过,在使用此方法前,一定得区分出可补救与不可补救的两种情况。别到时地里根本补种不出粮食,而这边还逼着灾民归还粮食,这不是逼人家走投无路吗。

林远秋认为,凡不能补救的,朝廷只能发放不用归还的救济粮给灾民。

整理好自己的法子,林远秋组织了一下语言,而后开口说道,“回禀圣上,微臣以为,若旱涝致使田地一时无法续种,则依旧赈济,可若涝旱能挽回,则可通融借粮,不收息,俟来年丰熟补还,如此,虽遇歉,然民不缺食,亦免于流亡。”

借粮?

景康帝愣住,每回一有灾荒,朝廷想到的都是直接赈济,还从未有人想过用出借粮食的方式供灾民们度过难关。

不过只一细想,景康帝就觉得此方法甚妙。

因为只有这样,灾民们才会安心且积极忙于地里,等得了收成,就把借粮还上。

还有,就像林修撰说的,此方法可免于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