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及冠 -----晋.江文学城独家--……

看到三弟妹愣怔的模样,周氏和刘氏忙凑上前,待两人看清楚纸上画着的画后,也觉得有些不太敢相信,周氏忍不住问道,“远秋,这绣样会不会简单了些。”

其实周氏心里想的是,何止是简单啊,严格说起来,这已算不得是绣花的花样了吧。

按照小侄子上头画着的人物,她只需用丝线在绣布上走出一个轮廓就成,且除了人物身上的衣衫和边上的几株翠竹或罗汉松,就没见有其他需要满绣的地方。

周氏可以肯定,像这种花样的绣品,以自己的刺绣速度,一天至少能绣出十几张来,且还是轻轻松松的。

所以,这样图案的书签会有人买吗?

不止是冯氏周氏和刘氏,高翠几个也都不怎么看好。

如今她们绣好的书签,一支的卖价,比在横溪镇时还要多出二十文呢。这样的价格,若是花样太过简单的话,客人会不会觉得实在太不划算,以后不愿再来店里买了啊?

可以说,在场众人里,除了老林头和林三柱,其他人都对新书签的日后销量不是很乐观。

老林头是觉得小孙子肯定有自己的解释。而林三柱则是无条件相信,他家狗子啥时候让人失望过了。

林远秋把众人的不解都看在了眼里,随即便与冯氏说出了自己画这些花样的想法,“娘,儿子之所以会把花样往简单里画,也是考虑到了您和大伯娘二伯娘,还有大嫂她们的眼睛。想必你们也应该看出,自来到京城之后,咱们家的书签花样已不似以往那般繁琐了。”

冯氏听后点头,儿子说得没错,现下的花样确实要比之前简单些。当时冯氏还以为儿子太忙没有作画的时间,现在才知道,儿子这是在担心她的眼睛呢。

接着冯氏又仔细回想着往年的花样,好像一年比一年简洁,特别在用色上,不再是一支书签绣下来,得需二十多种颜色的丝线,这样就省下了好多频繁换丝线的时间。

冯氏想到了,周氏刘氏自然也想到了,两人还想起刚开始做笔袋、书套那会儿,远秋就强调夜间千万不能做绣活的事。

所以,小侄子一直都在记挂着她们呢。

周氏向来是个直肠子,当下就有些不好意思,“侄儿在想法子怎样不伤大伯娘的眼睛,大伯娘却想着花样太过简单,怕赔了生意,真是该打该打。”

刘氏也跟着说道,“二伯娘也一样,也是该打,远秋啊,不瞒你说,今年二伯娘的眼睛,比前几年要轻松多了,原本二伯娘还以为来了京城大地方,眼睛也跟着敞亮了,全然未察觉是远秋你用对了不伤眼的好法子,才出的功劳呢,你说二伯娘是不是该打。”

听刘氏这么一说,高翠几个恍然,发觉还真是这样的。

林三柱一副我就知道的得意表情,他就知道,他家狗子从来没有让人有失望的时候。

虽让家里人知晓了自己的初衷,可林远秋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说一说这次的花样,这可不是单纯的为了简单而简单。

此次林远秋画的花样主题为禅意,每幅绣图中都有一句感悟在内,如“人生有味是清欢”,如“人到无求品自高”,如“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还有“笑看人间沉浮事,闲坐摇扇茶一壶”等等等等。

而与之相配的就是带着禅意的画了,如清茶一壶、如蒲扇一柄,如泥炉煮火,或松下对弈,虽都是寥寥几笔,可勾画出了清净、简洁、平淡的生活意境,这种的意境和豁达,正是时下文人墨客所追求的。

而家中这些文房绣品的消费群体正是他们。

林远秋可以预见,等这批书签开卖后,生意定是不会差的。

林远枫虽不懂刺绣这些,可五弟的话他却是听明白了,且他也细品了这些话,也觉得这批绣活若是做出来的话,肯定会有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