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期待

而最近这几个月,林远秋除了做林三柱给他买来的例题卷,剩下的时间,基本全用在了死记硬背上。

所以,林远秋觉得,这会儿该是拼人品的时候了。

翻开试卷后,林远秋忍不住想笑,看来自己的人品还不错,因为第一题摘自林远秋甚为熟悉的论语。

题曰: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

这是论语中的述而篇,这篇文章,林远秋已经背的滚瓜烂熟了。

所以,要答出与之相联系的下文并不难。

林远秋提笔蘸墨,先在稿纸上写了起来: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林远秋心想,如果这题考的是墨义,那么自己也能解答出来。

因为,这段文的释义就记在他的课堂笔记上,每次王夫子给大家讲解

文章时,林远秋都会用笔把王夫子所讲的内容记在本子上,之后再把这些连贯成文的释义当成故事来读,这样就更能加深对文章的记忆。

虽已开了春,可天还是冷的厉害,不多会儿,握着笔的手就已经冻的冰冷了。

林远秋把毛笔搁在笔山上,而后双手相互搓了搓,他有些庆幸,自己的手虽长满了冻疮,可从没有破了皮的时候,不然此时考起试来,就很不方便了。

这一场的题量有些大,为了不耽搁时间,到了吃午饭的点,林远秋只吃了几块芙蓉糕,接着又继续答题了。

在前世,林远秋就不是个喜欢被动的人,所以他不想让答题时间变的仓促,从而保证不了答题的质量。

考生们在号舍里专心致志,而不远处的龙门外,守着好些陪考的家人,站着的,坐着的,靠着的,蹲着的,都边等边轻声聊着天。

林三柱和林德运他们也都等在那里,原本大家都在客栈补觉来着,可睡了还没到一个时辰,就又起了来,等好不容易挨到吃过了中饭,一行人就马不停蹄的往这边赶了。

到了考场门口之后一看,乖乖,守在考场外的人,好像也不比昨晚排队的考生少上多少嘛。

于是林三柱他们也兴奋地加入到了其中,等待自家孩子出考场的同时,顺带又听了好些先前他们不知道,或者从未留意过的事。

比如今年参加县试的学子一共有八百多人,又比如考中童生后,可以直接入县学念书,还给免束脩,另外吃住也不用自己掏银子。

......

夕阳西下,随着“嘎吱”一声开龙门的声音,第一场考试结束了,伏案了一天的考生们陆陆续续走了出来。

虽人头攒动,可自己生的娃当然一眼就能瞧到了,看到儿子提着考篮走出了龙门,林三柱忙快步走了过去,一把接过考篮后,再仔细看了看儿子的状态,嗯,还不错,没有蔫头耷脑的,这下林三柱总算放了心,刚刚他可看到有几名考生路都走不稳了呢。

摸了摸自家儿子的小脑袋,林三柱笑道,“远秋肚子饿了吧,别急,等会儿到了客栈,咱们就有晚饭吃了,爹爹今日可特地点了你爱吃的红烧鱼呢。”

一听吃红烧鱼,林远秋肚子不争气的“咕”了一声,看来这肚子也跟他一样,馋了。

第二场考墨义,所谓墨义,就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以及阐述义理。

和帖经一样,想考好墨义,需熟读经传和注释。

比起昨日的帖经,今日这场墨义让林远秋搜肠刮肚了许多,好在虽不记忆深刻,可仔细回想一番,还是能记起自己先前的所学。

话说,自从林远秋来到这里岁数变小后,记忆力反而增强了不少,难怪都说小孩子的记性是最惊人的。

这次出考场时,众考生的脸色就不如第一场那么轻松了。

等第三场的经义结束后,好些考生的脚几乎是拖着走的,除了累,还有对自己解答的不确定吧。

而林氏宗族的十七个娃儿,已有好几个开始掉金豆子了。

林三柱偷偷用余光看了看自家狗子,没看出有难过的迹象,更没看出轻松。

臭小子不会在考场里睡着了吧?

最后一场考诗赋,依旧和前三场一样,子时进的考场,辰时开考。

正如林远秋先前预想的那样,科举考试中的诗赋命题,基本都以景抒情为主。

就比如这次诗赋的命题,要求以山为题,作两首七言绝句。

对林远秋来说,这种以山为题的诗句,他在前世可没少写,只不过在用字上少了古拙,所以今天他得留意着些。

这样想着,林远秋便提笔在稿纸上一字一句写了起来,先明确立意,然后讲究平仄和留有韵

脚,再注意句式上的变化。

等一遍遍修改过后,终于把两首绝句写了出来。

此时已是申时,林远秋没再耽搁,很快把两首绝句誊抄到了答卷上:

《访友》

烟山静谷风抚云,

古樵乌瓦檐留声。

野炊宛袅远来客,

挚友重逢叙乡音。

《山游》

幽棧古径入山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