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魔王的降临 嬴天尘 2441 字 2023-02-08

玉陵公主诞生当日,惠明帝正式登基为帝,认为此乃吉兆,大喜之下便赐玉陵为封地,封她为玉陵公主。

这也是惠明帝的第一个孩子。

惠明帝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他出生时,年长的兄长们早已娶妻生子,偏偏他又从小体弱多病,娶妻三年膝下还无一儿半女,这便让先帝心生疑虑。正因如此,即便他才能高于诸兄弟,还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也迟迟未能获得先帝的认可。

兄长们带着儿孙在先帝面前彩衣娱亲时,他膝下却空无一人,对比未免过于惨烈。

正是由于先帝的迟疑和犹豫,才让诸王野心逐渐做大,以为他们都有机会争取帝位。谁知先帝直到病重也未曾废太子,已经与太子结下死仇的诸王岂能坐以待毙?

于是,才有了十六年前的宫变。

宫变过后,四王当场惨死,四王终生圈禁,唯有太子笑到最后,登上了皇位。

可惠明帝登基日久,除了玉陵公主之外,依旧没有一儿半女。曾有一子一女,都在出生不久便夭折。储君之位久久空悬,对整个大齐都是不利之事。朝堂百官日日催促,先过继宗室子弟,将来皇帝若有亲生子,再归宗也不迟。皇帝本人却不甘心,不愿承认自己生不出儿子。

双方开启了长达数年的对峙。

直到五年前,好不容易得来的第二个儿子也夭折了,惠明帝好似终于死了心,又好似与百官赌气,竟然从圈禁的诸王府中过继了三位皇子,且当时最小的三皇子都已有十岁,已经记事。

且不说诸王当初与皇帝争位,仇怨极深,造反的罪名至今也未曾获得赦免。只说三位皇子的年龄,就不合适。不选身世清白的宗室子弟,也不选年龄小好教养的孩子,偏要选两种条件都不行的人选,这明显不属于正常过继的最佳选择。

过继之后,便算作对百官有了交代。惠明帝也不理会这三位皇子,既不接进宫中教养,也懒得笼络亲近他们,只把人往刚开辟的皇子府一扔,任由这三位皇子野蛮生长。

至于立谁为太子?那更是没影的事。

百官自以为看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这是还没放弃生儿子呢!所以懒得精心教养三位皇子,也不立太子,一旦生出了亲生儿子,就让三位皇子通通滚蛋。

虽然五年下来,也差不多该死心了。

三位皇子不受待见,百官并不关心。

除了少数野心家,大多数人催促皇帝过继,是出于为国本考虑,免得哪天皇帝意外驾崩,竟然没有继承人选,导致朝廷混乱。既然现在已经有了三位继承人选,虽然更希望一步到位连太子也选出来,但皇帝既已退让一步,短时间门内,他们也不好过于逼迫皇帝,那就是臣子的僭越了。

至此,朝堂之上恢复了平静。仿佛过去多年皇帝与臣子之间门的对峙从未发生过。

而新的争斗,又在三位皇子之间门发生。新的势力,也围绕着三位皇子逐渐生成。

随着五年时间门过去,也形成了新的党派。

但这些都与在座的纨绔子弟们无关。

他们既不掺合皇子之争,也不涉足朝政,心知肚明皇帝对三位皇子的态度,说起皇子的八卦时自然一点不慌。

就这样,除了风流成性的二皇子之外,苏赢还连带听到了他们对大皇子和三皇子的评价,简单总结就是:大皇子性急如火,三皇子温吞如水。大皇子身边武将更多,三皇子更受文臣拥戴。

至于几位皇子那至今仍被圈禁的父王兄弟,也变成了纨绔子弟们酒桌上的谈资。谈及诸王当年的风光、如今的惨状,这些纨绔子弟就谈兴高涨。

“啧,也不知该说那几位叛王幸是不幸!被关了这么多年,儿子却有机会当皇帝。三位皇子在外头风光,亲爹亲兄弟却被圈在高墙里受罪,也是人间门奇事!”

一顿饭下来,苏赢听了一耳朵的皇室八卦。等一顿饭结束,说书先生上来,他又听了一耳朵的市井流言,坊间门奇谈。

这群纨绔子弟大大低估了说书先生这个职业。

都说蛇有蛇道,鼠有鼠道,在这个消息流通远不及信息时代的封建社会,说书先生的故事并非完全凭空捏造,往往都来自民间门传说,而传说背后,又有真实的原型,能收集到这么多真实原型的说书先生,当然也有他采集信息的渠道。

如果说纨绔子弟们掌握的是上流社会的秘闻,说书先生掌握的就是中下层的八卦。

尤其是能在上京最好的酒楼醉香楼说书的说书先生,意味着在他的同行里,他也是消息最灵通,眼界最好,最会说故事的。

上至官宦人家,哪家的爷们在外头养外室,哪家的小妾疑似红杏出墙,哪家的人在外面放利子钱……下至普通百姓,谁家出了什么稀奇事,让他说来都头头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