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页

仰亚一家人的到来,也就意味着‘起鼓’马上就要开始了。

“仰亚,你来了,今天的起鼓芦笙就由你来吹吧。”

“哎呀,叔公,这可不行,我听说,一直以来,起鼓芦笙都是由寨子里的老人们来起的,哪能由我来起呢。还是叔公你们来吧。”

“不,现在,我们也要改一改了,我们光老没有用,我们今天要由我们寨子里芦笙吹得最好的人来起鼓,大家觉得怎么样?”

“好好好,就由仰亚来吹起鼓芦笙!”

仰亚还在迟疑。

“仰亚,好久以前,我们寨子里,也是你爷爷的芦笙吹得最好的,你吹的芦笙,我们也听过了,比你爷爷吹的都还要好,所以,应该由你来吹起鼓芦笙的,更何况,你都能到外国去参加演出了,现在在我们自己的寨子里,你还不愿意代表大家来起鼓?”

仰亚说不过去。也只好答应了。

等几个老人做好了一些基本的起鼓仪式后,真正的起鼓跳芦笙就要开始了。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鼓声响了三下,仰亚带着小妹走进了起鼓场。踩着鼓点伴着芦笙曲,小妹轻盈地跳了起来。

仰亚的十八管芦笙,确实比六管芦笙的节奏要好得多。连小妹这种不太会跳芦笙舞的,也能跟着节奏跳得十分投入,也特别的流畅。

就这样,由仰亚家小妹在起鼓场上领跳了三圈,仰亚他们家族里其他的女性才跟到小妹的身后慢慢地跳起来。几个吹芦笙的老人也跟到了仰亚的身后,几把芦笙同时响了起来,鼓点也开始重了起来。

他们又在‘起鼓场’上领跳了三圈,寨子里其他的几个方向也开始响起了芦笙。

这样,仰亚和小妹他们才一边吹着芦笙一边跳着,朝着寨子下方更大的一个‘芦笙场’走来。这里,才是真正的芦笙场。相比于刚才的‘起鼓场’,这个芦笙场可就要大得多了。

人们慢慢地进入芦笙场,寨老们又进行了一些跳芦笙仪式,今天的跳芦笙舞就要开始了。

在开始之前,作为现在寨子里的领导——村长也说了话:

“各位寨林中的男女老少,各位亲戚,跳芦笙舞,本来也是我们寨子里以前在逢年过节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可是,已经有好些年都没有举行了。记得以前,我们还会在吃新节、祈年节等一些大型的节日里,与附近的寨子一起举行芦笙舞大赛,变都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当年,锦鸡王可就是我们寨子里的人获得的,也就是仰亚他爷爷,他也是我们寨子里的老的锦鸡王。

现在,我们这里也有好几年没有吹芦笙,也没有跳芦笙舞了,我们寨子里的年轻人,会吹芦笙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但是,我们老锦鸡王的孙子,也就是仰亚,可是没有给他爷爷老锦鸡王丢脸,他可比他爷爷吹得还要好,都吹到国外去了。

自从上一年,我们这里也实行了责任田承包到户,这一年下来,大家都感觉到肩上的担子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也快乐了许多,所以,我们也才有闲心,在这正月里,重新举行一次跳芦笙舞活动,回味一下我们民族活动。”

就在村长讲话期间,还有好些人,特别是妇女们,还在陆陆续续地朝着芦笙场上赶。每个人都把自己压箱底好多年的盛装衣服取了出来,给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还有那些更小一点的女孩,也被自己阿妈或者奶奶等精心打扮了,穿着一身略微有些显大的盛装,一路叮当着走过来。

芦笙开始响起来了,还是由仰亚带着大家一起吹,因为仰亚的专业芦笙一带,那节奏比原来要清晰和响亮得多。仰亚被寨子里的老芦笙手们推到了最前面,作为‘领舞’,然后在他的后面,是按照着所有芦笙的长短高低来排的,最高的芦笙也叫高排芦笙,举真情为,约有十几米高,他们被安排跟在了仰亚身后,然后是又稍微低一点的芦笙,最后才是普通的、短的六管芦笙。

跟在芦笙手后面的,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首先是由仰亚家小妹,也就是这次芦笙会的起舞者,带着一群和她一样盛装的女孩,当然也有像务妮这样已经结过婚的年轻媳妇和这几天还在娘家做客的、本村已经出嫁出去了的‘女儿’们。她们的盛装是贴着银饰最多的,还有最为突出的就是她们头上的大银角了。一对对大大的纯银‘牛角’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跟在她们后面的,身上穿着的也是盛装,可是她们的盛装与前面的女孩们的盛装比起来,又稍微简单了些,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她们年龄大多在三十、四十来岁,她们头上戴着银鉓,已经不再是大大的银角,而是由纯银做成的一些鸟的形式,这就是中年的盛装。而在中年队伍的后面,就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了,她们的衣服与前面的又有区别。比起前面以天蓝色为主的衣服来,她们的衣服已经变成了黑色。镶嵌在衣服上的银鉓也更少了一些。老年人的头上,已经没有了银饰,而只是一张简单的黑色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