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页

元清帝很不高兴。

当初知道崔昭将长乐拐跑的时候,他花了很大的力气说服自己,在他看来自己的皇妹身份高贵又如此优秀,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穷小子配得上的,虽然崔昭这些年已经证明了自己,研究出了各种发明,发表了各种论述,甚至俨然新学派的领袖,名声大噪,但在他看来还远远不够。

然而等他好不容易说服自己接受了,承认了,还同意他们订了亲,结果两人转头来跟他说不结了?

元清帝摔桌子的冲动都有了,这是逗他玩呢?

当然,最重要的,按大魏的年纪算法,长乐已经二十了。

大魏律法明确规定,年过二十未婚配的女子,官府会强制婚配,这不是元清帝定下的,而是自前朝就有的规定,毕竟他们这个时代不是穿越者们所处的现代,没有动辄上亿的人口,必须鼓励百姓多多生育,而想若要增加人口,就必须得让女子们嫁人生子。

这也是为什么大魏不排斥女子改嫁的原因,甚至从官府到民间都给予支持。

元清帝知道皇后她们说的现代女子权益,但那是现代不是现在,对眼下的大魏而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人口,需要女子们嫁人生子,否则就算他未来打下偌大的疆土,没有足够多的大魏百姓存在,又有何意义。

所以这些年他大力支持梁平安宣传妇产,鼓励生育奖励生育,并且毫不避讳鼓动边疆的男子们与周边各国女子通婚,只要愿意定居在大魏,生下来的孩子领取大魏身份牌,那就是大魏百姓。

甚至重新对纳妾律法进行了详细规定,凡不够资格纳妾的都不得纳妾,原本已经纳的便算了,而在律法下达后还敢像之前那般换个名头糊弄的,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还专门让夏婵给梨园安排出了妻妾宅斗的舞台剧,在各个省府甚至下放到村镇去表演,就是让人们看看,妻妾多了会酿成怎样的惨剧,别说还真唬住了不少人。

再配合律法,这两年民间纳妾率呈直线下降。

虽然元清帝本意是拉近男女比率,尽量确保男子们都能娶到妻子,从而增加生育率,但不得不说,也确实间接催动了一夫一妻制。

元清帝可以允许皇后他们为女子开拓出路,提高她们的地位,但决不允许打破他的计划。

他自认已经足够开明,但在这件事上绝无商量的可能。

所以长乐的做法,无疑挑战了律法,挑战了他。

他有听心之术,明白长乐为什么要这么做,她确实从皇后几人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也受到了他们的思想影响,日渐趋向于现代女性思维,元清帝原本觉得这是好事,毕竟他也很欣赏像皇后以及早已离开的梁才人这类女子,哪怕现在的夏婵也叫他另眼相看,但现在看来,并非全是好事。

长乐是一国公主,也是大魏如今唯一正统的长公主,尤其她如今的名声和名望,引得天下不少女子效仿,她推迟婚姻,自然也会影响到其她人,或许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但长久下去必定会有影响。

所以他十分头疼。

同时也很矛盾。

长乐是他看着长大的妹妹,几乎相当于半个女儿,以往她要什么他都会给她,而且长乐自小到大都很懂事,哪怕有了系统也为了他的安危立刻暴露出来,兑换出来的好东西立刻拿来给他用,单是画给他的肖像画就已经堆满了一屋子。

他疼爱长乐,又想要答应她的请求。

其实也就是推迟五年而已,况且长乐是公主,身份不同,外人就算想要效仿,也得看父母和律法同不同意,掀不起多少风浪。

然而他心里清楚,长乐能提出推迟成亲,绝不只是单单一个推迟而已,她接下来肯定还有更多的事想做。

其实真正让元清帝生气的,长乐被他禁足后,竟然打着去高丽访问的名头跑了,再一查,崔昭也不知所踪,显然是跟她一起走了。

这叫他如何不生气,连带暗中帮忙的皇后宋杰和梁平安都被他狠狠训斥了一顿,若非顾及长乐的名声不能将真相传出去,他定要将三人禁足处罚,然而他到底还是念着长乐,只能默认她确实是去访问而非逃跑。

所以这几天元清帝心里很恼火,谁跟他提长乐他跟谁急,皇叔也不例外。

肃王无奈:“太后托我来劝劝你……”

要不是太后托到他头上,长乐的事他也不想插手,奈何太后当年对他有过恩惠,这些年也一直对他时有关照,太后难得托到他头上,他怎么也得给几分颜面。

不说太后还好,一说太后元清帝更气了,长乐能顺利从宫里逃走,最大的“功臣”可不就是母后,否则单是皇后如何能指挥得动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