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页

其余人见状,也纷纷学着行礼,酒楼掌柜上前来,一边招呼小二收拾一边冲老汉行礼道:“老伯儿子高义,叫我敬佩,老伯不必在意这酒杯,今日这酒水也算我请。”转头招呼另一个小二,“去叫马车,护送老伯归家!”

……

这样的事在长安城包括其它各省各县陆续发生,元清帝早在派禁军去救灾时就做好了会有牺牲的准备,毕竟这样大的洪灾不可能没有牺牲,牺牲名单公布登上时报之前,便传旨给了各地官员,嘱咐各地县官及时上门慰问,同时将第一笔抚恤金发放下去,有各地村长宗族以及记者监督,不怕这笔钱不到位,同时愿意让子女进学的,都可以在子女满六岁后送来长安书院。

持续不间断的灾情报道,公开透明的捐款账单,还有一桩桩悲惨但正面的事迹,调动起了全国百姓的心,以往大魏哪处有难,往往灾难平复其它各地百姓才会知晓,甚至较偏远的地区,便是灾情结束都不知晓,如今却全民参与,一时元清帝和禁军在民间声望大盛。

若放在曾经,武将有这样的声望,元清帝必定会忌惮,并且绝对会抑制,但如今他非但不会抑制,反而操纵让名声发酵,如今大魏精兵全都握在皇叔手中由他掌控,绝无二心,再者大魏虽说并没有明确重文抑武,但几代下来,武官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低,若非出了匈奴来犯皇叔跳出来,恐怕朝堂上的文官会越来越多,武官会越来越少。

再者他心中还怀着开拓疆土的心,军队必须培养,尽管眼下没有战事,但像剿匪救灾守卫边关等等这类事件也可以派士兵去做,即帮助了百姓又锻炼了士兵,一举两得。

最重要借此宣传,加强了军民对大魏的认可,激发百姓对大魏的爱国之心,不再像以往,百姓只管埋头过自己的日子,哪管上头皇帝是谁,今朝又是哪朝。

武有皇叔文有太傅,有穿越者们提供的新知识新技术,有高产的粮食有安稳的生活,百姓何苦发动战乱,只怕厌憎还来不及,天下归心还有何惧?

武将声望如日中天,朝中一些文官便坐不住了,变着法子给肃王给几个统领上眼药,然而刚有苗头便被元清帝拉出来狠狠批了一顿,并且借由太傅,透露出了即将推出的新式考成法。

自刘和被伏诛,百官着实惶惶不安了一阵,元清帝没有再令设吏部尚书,直接交由太傅接管,邵岩回来后,他招来太傅还有元佩,他们四人就现代各种官阶制度以及考核等等做过一番详细深讨。

大魏建国已经一百多年,如今的官制已经深入人心,要想彻底大改没有那么容易,元清帝和太傅仔细商议过,决定先从官员考成开始,

以往四品以下官员主要由吏部负责,元清帝对这些官员的印象大多来自吏部,锦衣卫虽遍布全国,但只在各府城,极少会去乡县,也正因此才会导致官场站队现象严重,内阁相公和六部尚书门下皆盘踞着不少官员。

尽管朝廷颁布了各种规避法,但此事根本无法完全解决,只要是人就会有亲朋有同窗,同乡、友人、姻亲等等各种人际关系,是以无法保证官员不会以权谋私,哪怕只是丁点小事。

就元清帝所知,便是现代这种人情关系在官场依旧根深蒂固,所以根本无法彻底根除,只能细化吏部设定详细的官员考核制度,并且设立监督管理机构。

而这个机构,元清帝借照现代和明清官制,命名督察院。

顾名思义,专门用来监督调查官吏,上到内阁相公下到无品小吏,都在督察院审查弹劾的范围内。

乍一听与御史台所行职责无二,但比御史台权力更广,划分的更细致,元清帝直接将整个御史台官员调了过去,或者说其实就是给御史台改了名,增添了职责。

不过他并不打算将权力完全交给御史台的官员,经过刘和一事,他对这些平日不作为,出事只会缩头的御史大为失望,只是之前罢免流放了许多官员,目前没有合适的填补,先放了他们一马,但要把检察这样重要的事交给他们,自是不行。

元清帝正犹豫要调谁来,梁平安一句话提醒了他。

“陛下,京郊大营传来消息,安康郡王世子训练时不慎从高处摔下,不过正巧他们拉练在医学堂附近,太医已经赶了过去。”

元清帝目光一亮,他险些忘了还有这一茬。

派这些被改造的纨绔们去做监察正好!

寻常官员派出去,总会有所顾及,甚至有些担忧仕途随意巡查过就回京,但这些纨绔们不怕,尤其宗室子弟,他们最大的靠山便是皇家是他,倒是那些官员要忌惮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