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

霍青文不过在刘家村住了半个月,已经芳名远播。他虽然不记得从前的事,不知自己来自哪里,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观风向,便可算出哪日出海可以有收获,哪日出海会遇暴风。更令人惊奇的是,除了天文,商道之外,霍青文的医术也是非凡,那日在城里遇到因为胸口骤疼而差点背过去的姜丞相,是他出手相救,当下用银针为老丞相打通穴位,硬生生从鬼门关里将他救了出来。

姜丞相本是怀着一丝感激之心与他相见,却被他的惊世才华所震惊,视霍青文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当下欲收为幕僚,邀他一同回京都。霍青文原本就有一颗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如今有机会一展才华,自是不肯放弃,略一思索便答应下来。

这样的男子,夏初自知留不住,却也压制不住心中的绮念。橘色烛火中,她直直看向他的眼睛,心存侥幸地希望着,他可以为她留下来。

霍青文洒脱不羁,却不驽钝,只一个眼神,便隐约明白了她对自己的情意。看她的目光里不由多了几分歉疚和茫然。夏初虽是小家碧玉,却也算是这刘家村里最美的女子。才子佳人,良辰美景,本该成就一段佳话,可是不知为何,他心里却仿佛已经装了一个人,无法再容下其他。只是那个人,任霍青文在无数梦境中费力追寻,却依然毫无头绪。

感念夏初父亲的救命之恩,以及她一直以来的照顾之情,霍青文不忍令她伤心,温言道,“男儿志在四方,此时国难当头,自是尽忠报国的时候。”眼角瞥见夏初一瞬间黯淡下来的眼眸,顿了顿,又道,“……如果小夏姑娘愿意,不如随我一同进京吧。”

夏初一愣,仿佛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是真的,眨着一双清澈乌黑的大眼睛看他,半晌,才道,“霍大哥,你说的可是真的?……你真的愿意带上小夏?”

霍青文笑容自信儒雅,轻轻点了点头。

转头却看见案上烛火燃尽,两股灯芯纠缠在一起,化了成灰,心中莫名闪过一丝失落与难过,却又无处可寻。

飞蛾扑火,本来就是一种天性。

二。{霍青文望一眼容色艳丽的静妃,只见秋风萧瑟中,她如无悲无喜的石像一般稳稳坐在那里,分明察觉到了自己的目光,却拗着脖子不肯与他对视。}

明紫瑶初见霍青文,是在宫廷里一年一度的赛诗大会上。

此时蝗灾已经平复,各地休养生息,提升士气也变得尤为重要。明紫瑶那日身穿九天凤纹广袖金袍,端端坐在皇帝身后的连廊里。其他后宫佳丽,有的端庄有的妩媚,却都无法将她的美淹没。

她的目光,一直刻意地落在皇帝身上。不肯望向别处,亦是不敢。

霍青文缓缓走到人群正中,让所有人都无法忽视他的存在,一袭青衫磊落,在秋日风中泛着恻恻轻寒,挥毫写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由小童清声朗诵出来,四下已是一阵惊叹,这样意气激扬又不晦涩的好诗句,于这样的时机,真真是应景。皇上忍不住点头赞道,“好诗。”

霍青文笑容谦和恬淡,落落大方地行礼道,“谢皇上。”

皇帝习惯性地在众人之中望向明紫瑶。出现霍青文这样的出挑人才,今日的诗会似乎已经不必再比下去。只是在这样的场合,不便叫她名讳,温言问道,“静妃,你觉得如何?”

明紫瑶看一眼霍青文,极力抑制住紫眸里微微的震颤,复又望向皇帝,道,“此时正是秋日,国中百废待兴,此句固然应景。可是若说寂寥秋日能胜过春朝,却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臣妾认为,还是再看看其他才子的诗作好。”

皇帝微微一愣,似是没想到一向在小事上不拘小节的明紫瑶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有些歉意地望向霍青文,却只见他呆呆看着静妃,眸中闪过一丝苍茫之色,但很快恢复如常,面上没有半点的不平与羞赧,扬扬抱拳道,“静妃娘娘说的也有道理。况且此句也只是青文一时之言,只求抒发一时一刻的胸臆。至于是否能在赛诗大会上独占鳌头,青文其实并不甚在意。”

一番话说得条理清晰,不卑不亢,皇帝看他一眼,心中好感更甚。挥手赏了白银千两,便笑着听其他才子的诗句去了。

霍青文望一眼容色艳丽的静妃,只见秋风萧瑟中,她如无悲无喜的石像一般稳稳坐在那里,分明察觉到了自己的目光,却拗着脖子不肯与他对视。

她的侧脸很美。莫名给他一种似曾相识却又很心痛的感觉。夏初穿着一件上好粉色丝绸掐摺长裙坐在他身边,顺着霍青文的目光望过去,只见静妃的侧脸就如象牙纸剪出的美人影,薄透动人,纵使是女子看了,也不由微一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