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页

皇帝恼羞成怒,那种被人耍弄的羞耻感遍及全身。有什么比自以为高高在上到头来却发现什么都不是更打击人?何况他还是皇帝,竟然拿一个臣子毫无办法,还被其耍得团团转,他这个皇帝到底能做什么?

皇帝冷静下来,盘算自己的势力,计划如何对付徐子凡,却发现原本一盘好棋竟快走到绝路,他已经不知该如何挽回了。从前他依靠太后,培养自己的心腹,傅家也有些势力,按那时的计划,娶几位重臣之女为后为妃,拉拢他们联手对付徐子凡,胜算颇大。可现在他宫里的皇后和皇贵妃给不了他半点助力,还一直闹出事,他这段时间到底在干什么?

第二日早朝,一个平日不显的官员提出请皇帝选妃充实后宫,为皇家开枝散叶,别人还没反应过来,皇帝就应允了,命所有官员家中的适龄女子参选。之后皇帝又下令封傅成为承恩公,找了几个罪名安在傅林头上将其贬为平民,驱逐出京。

徐子凡对这两件事都没表示异议,其他大臣倒是有劝说几句的,可皇上已经打定了主意。他大事办不了,那傅林给芙蓉出气还是办得到的,等选了几个重臣的女儿入宫,他就可以对付徐子凡了。这两件事就这么定了,太后得到消息急匆匆地叫人请徐子凡进宫,徐子凡却只传给她一句话,“傅家还在,还有承恩公的爵位,无需担忧。傅林品行不端、教女无方,该得此罚。”

太后气了个半死,身体倒是养得挺好没再晕过去,她想起那日徐子凡说傅家绝不会倒,她还挺放心的,没想到最后竟是这么个结果。傅家是没倒,可傅成已经死了有什么用?她的母家是彻底完了,她一点势力都没了!

傅林被抄家,全家都被驱逐出京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都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太后和皇后的母家还出事了呢?太后和皇帝对小产之事下了封口令,还没几个人知道,但徐子凡趁这个机会就让人把消息传了出去,还顺便提了提傅林和太后曾经做过的事。

皇后因妒成恨害皇贵妃落胎的消息转眼就街知巷闻,百姓震惊不已,但看傅家的下场就相信这消息是真的。皇后瞬间成了恶毒的妒妇,傅林头上那些罪名也让他成了鱼肉百姓的恶官,连带众人对太后的印象也跌至谷底,太后要杀皇贵妃还包庇皇后,也是毒妇一个。当然也有人觉得皇帝宠妾灭妻,是他把母亲和发妻逼成这样的,总之他们一家子的名声全臭了,给民间添了不少野史素材。

众臣则是纷纷犯愁,尤其是官比较大的几位大臣,皇帝选妃肯定少不了他们家的女儿,可这皇家乌烟瘴气的,怎么看也不是好去处啊。皇帝为了那芙蓉,把傅家说废就废了,将来若是火烧到他们身上,皇帝岂不也是说废就废?也许小官还高兴女儿能进宫搏一场泼天富贵,他们就是完完全全的想避开了。

投靠徐子凡的官员们上门讨主意,徐子凡的女儿也是适龄的,他们相信徐子凡一定有办法。谁知徐子凡只让他们稍安勿躁,选妃要筹备的事也很多,不是说选就选的,随便弄出点什么事来推迟一下就好了。这一推迟,就有很多可操作性,定亲嫁人病倒都使得,谁还能盯着去追究呢。

天下之事多着呢,众臣得了徐子凡的主意,往常有些瞒着上头的事情就都夸大了写,有一处水患不算太严重却被夸大了禀报给皇帝,要处理水患用人用钱的地方不少,自然只能把选妃搁置。皇帝满心不渝,但当他认命自己人做钦差的时候,发现徐子凡没反对,这可是个立功的机会,他又高兴了几分。

为了借这次功劳给自己人升官,皇帝特意安排了好几个差事,把他的人几乎都安插了进去。大臣们一直都是分派系的,对别人所属的派系就算不是个个知道,起码也能猜个差不多。皇帝如此行事让不少原本应该负责水患的官员颇有微词,只是这是皇帝的命令,摄政王都同意了,谁也不好有意见。倒是对皇帝的能力没几个人认可的,总觉得他处理政务想一出是一出,像过家家似的,不靠谱得厉害。

皇帝在朝堂上暂且顺心,回了后宫却是心情抑郁。小顺子和墨云共同审讯,那个二等宫女招供是受了太后指使,安排的这些事。太后自然否认,墨云安排那二等宫女假死脱身,在外人看来却是自尽身亡了。太后百口莫辩,皇后看太后的眼神都透着怨恨恐惧,当天就回了自己的宫殿,紧张地拒绝太后的任何示好。

皇帝也和太后大吵一架,皇帝指责太后是毒妇,太后指责皇帝陷害她,母子俩恨对方入骨,可死无对证,太后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皇帝对芙蓉愧疚怜惜,掌管六宫之权自然还是放在芙蓉手里,太后回宫时的得意全都烟消云散,感觉哪里都不对,连徐子凡也因为这个结果不再见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