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页

梦入芙蓉浦 寻香踪 786 字 2022-11-21

三宝也点头称是。

老先生感叹说:“我只希望宁儿能够快乐,做不做官都无所谓。万贯功名与闲云野鹤,孰优孰劣,这也是说不清的。有人喜欢居庙堂之高,俯视众生,积极入世,甘为理想或权贵忙碌一生。也有人喜欢处江湖之远,身无挂碍,逍遥游荡于天地之间。其实不管是处于什么位置、做什么事,都没有关系,只要你觉得你的所作所为有意义,且无愧于天地与自己,那就是正确的选择。”

杨沐和三宝也默然许久,受益良多。

傍晚先生回来,见到两人难免高兴,祖孙三代举杯畅饮,长话别后情景。两位长辈又细细叮嘱教诲,预祝他们能够一切顺利。颜先生想起来一件事:“杨沐,你今年已及弱冠了吧。”

“多谢先生记挂,正是。”

“可曾取好表字了?”

“还不曾,正想请先生赐字。”

三宝也说:“先生,也替我取一个吧。”

“杨沐名沐,沐者润泽,给你取字泽益吧。三宝的字,就叫季珍吧。”

杨沐和三宝齐齐向先生行礼:“多谢先生赐字。”

颜先生又说:“颜宁的字我也想好了,他性情跳脱,所以我给他取了静之一字,希望他能够沉得住气。我写下来,你们捎带过去给他。”

第二日,李妈收拾出了一大包行礼,大多都是给颜宁准备的他爱吃的一些家乡吃食,还有给他做的衣服鞋袜。杨沐全都笑眯眯地收着,一点也不嫌麻烦。

船离了曲县码头,一路北上。每到一处大的市镇,杨沐都要下船去打听当地的行情,虽然风物志读了不少,但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尤其是做生意这一行,更要当时当地了解行情才行,不能凭着书上说的经验来。杨沐知道,做生意,最要紧的不是资金雄厚,也不是货物优良,而是消息灵通,及时掌握供求关系,并在第一时间提供所需要的货物,那就能赚取到最大的利润。

因为路上走走停停,到达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七月了,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杨沐和三宝下了船,按照颜宁给的地址找过去,颜宁去了翰林院,家里只有一对老夫妇看门。刚来京城的头半年,颜宁一直都是独自住着,自己照顾自己,因为懒得生火做饭,他将附近几条街的食肆、摊点吃了个遍。后来那些同僚也渐渐熟了,知道他的情况,同屋的一位胡翰林给他介绍了一对姓梁的五十多岁的老夫妇,专门给他洗衣做饭、打扫看家。

老梁夫妇听说杨沐和三宝是家主人老家的朋友,连忙让进屋子。老梁头很有眼色,不等颜宁散衙,便去翰林院报信去了。颜宁得了信,扔了手中正在抄写的卷中,向上司告了假,雇了辆马车赶紧回来了。未进院子,就听见杨沐熟悉的嗓音正和梁妈说话,心急地跨进院门,右脚的鞋子给门槛挂掉了,也浑然不觉,径直往屋里冲。

“杨沐!”

“少爷,你的鞋!”老梁头在后头捡起他的鞋追上来。

杨沐听见颜宁的声音,连忙跑出来,只见颜宁光着一只脚冲过院子,向自己奔来,头上脸上全是汗珠,满脸的兴奋焦急,老梁头举着鞋子,从后头追上来。杨沐伸手接住冲得几近摔倒的颜宁,大笑起来:“颜宁,我来了。三宝也来了。你别着急,看鞋子都跑掉了。”

三宝也从后头跟出来,看着满脸通红正在穿鞋的颜宁,也哈哈大笑起来:“昔闻东汉蔡邕倒履相迎,今有颜宁为见好友跑掉鞋子。”

颜宁尴尬地笑笑,穿上鞋子,拍拍手上的灰:“让你们见笑了,你们到的时间比我预想的晚。”动身之前杨沐就写了信过来,告诉了他到京的大概时间。

“我们在路上走走停停,去看了下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所以耽搁了些日子。”杨沐解释说。

颜宁拉着杨沐进了后院。梁妈倒了凉茶过来,颜宁洗过手,又洗了把脸,端起凉茶一饮而尽。

杨沐看他毛毛躁躁的样子,笑起来:“看你这样子,哪里有半点当官的样子?衙门事多吗?”

“还好,每天都是那些事,整理卷宗,抄抄写写的。太热了,我把官服换下来。我们那些同僚,不仅穿着两层衣服,还穿着高帮的皂靴,说是要注意仪容,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一边说一边伸手去解官服。

杨沐看他热成那样,拿了大蒲扇给他扇风,做得自然无比。三宝在一旁看着,但笑不语。

颜宁问:“你的货已经到码头了?”

“到了,叫三宝家的船装运的。在码头等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