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琢磨

真是奇也怪哉。

为了确保患者一开始的诊断没有问题,在确定状态栏给出了“霍奇金淋巴瘤”的提示之后,孙立恩仍然找来了患者之前确诊的et报告,以及外院对田康的淋巴进行穿刺活检后的相关报告。

诊断无误,他确实有恶性肿瘤。

一个有恶性肿瘤、肾衰竭不说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他到底是怎么好起来的?

·

·

·

“我觉得,现在去琢磨田康淋巴缩小的意义不大。”这个问题被孙立恩拿到了组内会诊上进行讨论,而周策首先对讨论有没有必要进行了讨论。

“我们现在的所有治疗目的,都是为了让他尽快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康复过来。”徐有容和王国南都表达了同样的想法,“就凭现在的胸部ct显示淋巴缩小,并不能证明霍奇金淋巴瘤有所好转。就算有好转,这也和我们的治疗没有关系,和我们的目的更没有关系。”

孙立恩无奈道,“我就是有点想不通罢了——总不能是康复者血浆或者阿比多尔还有抗肿瘤的作用吧?”

“想不通的事情就不要去想。”马永芳再一次把二甲双胍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的事情拿出来当成了证明材料,“只要有用就行了呗。”

讨论很快就转移到了杨一飞身上,大家正在讨论的时候,伯纳德突然凑到孙立恩旁边说道,“田康的病例,我觉得……有肿瘤缩小的情况也不奇怪。”

“为什么?”孙立恩饶有兴致的看了一眼伯纳德医生,他知道伯纳德之前和瑞秋是同事,两人都是从事肿瘤学治疗和研究方面的专家。但他没想到,伯纳德居然能对自己说“肿瘤缩小也不奇怪”。

肿瘤科的医生不是除了化疗放疗,就只会用靶向药或者干脆求助外科做手术的嘛?

“这儿就有个故事了。”为了不打扰其他组员的讨论,伯纳德特意压低声音向孙立恩讲了个故事。

在上世纪20年代,肿瘤和现在一样是一种不治之症。唯一不同的是,那个年代的医生几乎没有可以缓解肿瘤进展的手段。1884年,乳腺癌根治术诞生,1903年,原始的放射治疗开始被引入到肿瘤治疗过程中。但这些方法不光有极大的创伤,能够发挥出多少作用都尚且是个谜团。

有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效果还不错,有些则在治疗后迅速死亡。

治疗肿瘤,一直都是医生们所探求的方向。而一位纽约医生,则在一次接诊中获得了特殊的“灵感”。

他所接诊的一名患者患有肉瘤,症状进展的很快。更加不幸的是,这位患者在确诊癌症后,后颈处很快又患上了丹毒。

丹毒是一种常见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皮肤感染,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在那个磺胺还有十二年才能被人们合成出来的年代,急性皮肤感染和肿瘤所带来的结果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无非是丹毒杀人速度更快,而肿瘤则缓慢的多罢了。

但这位“倒霉”的患者却仿佛获得了上帝的眷顾,她扛过了急性感染之后再次复查时,肿瘤已经彻底消失了。

“那位医生误以为丹毒可以治疗肿瘤,他给不少肿瘤患者都‘接种’了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伯纳德眨了眨眼睛说道,“我觉得……田康的情况也许和这位患有丹毒的患者情况一致。他们身上肿瘤的好转,并不是感染所带来的直接后果,而是感染引发免疫反应的附加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