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拿来与大思辨

尼古劳兹可是带来了很多很多的文牍,无论怎么讲,都要把这些文牍翻译完,用中文精确的描述之后,挑挑拣拣,选能用的出来,将垃圾丢弃。

全面否定是一种文人的重要手段,还有一种手段,就是全面接收。

不加遴选,不分好坏,全都收入囊中,并且怡然自得,志得意满。

这种人,在胡濙看来,是必须要解刳院的,看看他的脑髓,是不是比正常人少了两斤。

胡濙思来想去,就是陛下说的“拿来”二字,要自己拿,要思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陛下也现身说法,演示了应该如何拿来。

渠家人搞得福禄三宝,贻害无穷,渠成德还作为现实案例,在南衙做巡演,让全天下的人都看看,什么叫做恶魔在人间。

但是到了太医院的手中,福禄三宝被研究透彻,其作用,效果,如何成瘾,都有详实的报告和记录,最后弄出了迷魂汤…麻沸汤,用以镇痛,施展刳术。

这才是“拿来”。

胡濙将茶杯推了回去,笑着说道:“这只是外力,还有内生。”

“我们叫它大思辨,一旦大痛苦来临时,即便是皇帝,都无法阻止的大思辨。”

“这个讲起来,就太长了,改天有时间,再与你分说吧。”

从颛顼时代的绝地天通;到夏时祭祀祖宗;再到商时的神佑王权到余一人专权;到西周的敬天保民、天下王有;春秋时的重神到重人,再从战国百家争鸣;

秦法帝王至上、极欲和重赏罚;汉初黄老无为、以民为本和尚法重农;

汉代公孙羊的大一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盐铁之议的王霸之争;

西汉末年的更命、王莽的崇古、《白虎演义》的三纲五常的国宪、东汉末年名教、名法、名教。

隋唐的民本论、君臣一体论、法制论、纳谏论;佛道儒争衡与兼摄等等等…

海纳百川,吸纳外来文化去芜存菁,是必要的手段。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自我思辨的能力,才是一个文明前进的内核。

这也是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至于什么时候内圣外王变成了儒家经典,读书人的事儿,不稀奇,毕竟窃不算偷。

每一次的大思辨,都推动了中原王朝的历史进程,比如汉初公孙羊的大一统理论。

秦始皇一统六国,乃是开辟之功,但是秦朝大一统的时间仅仅维持了十五年的时间,汉朝用四百年的时间,侧面印证了始皇帝的正确。

汉承秦制,秦汉互辉。

而每次的大思辨,无不是进两步,而退一步,始终如此,从未改变。

这也是太祖高皇帝的知名战法,叫尺进寸取。

但是胡濙跟一个域外之人,要说明白其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那是说上十年、二十年都说不明白的。

刘吉作为胡濙的关门弟子,也只是初窥门径罢了。

“今天就先到这里了,礼义之事,由鸿胪寺卿教你。”胡濙站起身来,离开了会同馆。

他回到了礼部,处理了今日的礼部之事,刘吉这个小徒弟,又拿了一堆的书,前往江南继续勘测水路。

胡濙掌管礼部,也掌邸报之事,长洲诗社忽然刊载了一篇社论,让胡濙的额头青筋直跳,呼吸陡然急促了几分。

他猛地站起来,撩起了裤管,向着讲武堂跑去。

“参见陛下!”胡濙气喘吁吁的说道。

朱祁钰眉头紧皱的说道:“何事如此慌张?大秦国使者不法吗?”

胡濙将手中长洲诗社的社论,递给了兴安,依旧有些气息不匀。

兴安不停的给胡濙顺气,这都七十七岁了,这么跑肯定喘的厉害。

兴安又给胡濙泡儿茶,胡濙才靠在椅背上、

朱祁钰看完了整篇社论,怒火盈天。

朱祁钰压着愤怒对着兴安平静的说道:“让卢忠点齐所有的提刑千户,立刻围困整个长洲诗社,无论什么办法,朕要他们开口。”

“无论背后是谁,朕都要将其碎尸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