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宠后 涩青梅 4774 字 1天前

有颐华宫的刺客一案牵扯出的明韶公主与朝臣勾结之事解决后,不管是朝堂,还是后宫,都逐渐平静安分下来。在越来越炽热的日头中,东风渐无力,春红褪尽,眨眼就到了四月。

不同于去岁那个充斥着肃穆和哀伤的四月,这个四月,整个皇宫都将会沉浸在一片喜庆的忙碌中。

帝王娶妻之所以叫大婚,不仅仅是因为帝王是天子,还因为帝王的婚礼排场大,规矩礼仪繁琐……总之是常人成亲比不了的场面。

而对王公大臣或是普通老百姓来说,帝王大婚的风光体面,也不是那么容易碰上的,因为在登基前已经成婚的帝王,不会再有大婚这样的排面,只会有册立皇后的仪式了。

不管是去岁驾崩的先帝,还是往前数的高宗皇帝,他们都是在登基前就成了婚,登基后自然就只有举行册立皇后的大典了。

说起来,对即将而来的帝王大婚,最操心上火的就是礼部了。别说礼部那些年轻的官员,就是见多识广的礼部尚书沈逸也是头秃,操持这样的大场面,他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的事,且细枝末节都关乎着皇室尊严,他更是半点都不敢马虎,只能废寝忘食地翻阅着史书典籍上的记载,一点点来敲定细节。

对于沈逸对自己大婚之事的上心,赵三思还是十分感激的,虽然她十分烦这些虚礼规矩之事,但这些礼仪规矩若是关乎到了自家贵妃,那可是半点都不能省的。

等到先帝的祭日一过,宫中撤下了白色的挽布,各宫各院的宫人都没得闲乎的日子了,那些管事嬷嬷和公公将宫人使唤地如同陀螺一样地布置着皇宫。

对于这样一场盛世大婚的场景,整个大锦都在期待的同时,大伙也在议论纷纷。

毕竟,纵观前朝,还从未出过未大婚的帝王要公然把先帝生前的宠妃作为自己大婚人选的事。

按照礼仪规矩,大婚那日,天子虽然不需要像其他男子成婚那样,亲自率着迎亲队伍去女方家里迎亲,但仍是要派适合的官员去的。

然而,如今这位未来皇后早已不是待字闺中的黄花大闺女了,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们就等着看小皇帝大婚当日要如何当着天下人的面把自己皇兄的宠妃迎进长宁宫。

对此,赵三思一点都没让吃瓜群众失望。

四月十三,赵三思就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出要把顾夕照请出长乐宫,让昌平侯以顾家小姐的身份把人迎回顾府,准备待嫁。

此言一出,引起的骚动可想而知。

小皇帝这话,分明是要用真正的三书六礼地最高规格的礼仪把这位顾夫人娶进宫来,不仅仅只是想要封她为后,而是要用真正的正妻之礼娶她。

至于朝臣的反对,旁人的流言,赵三思压根就不在乎,即便是蔡隽去劝,也没用。

对顾夕照的事,赵三思的强势一如既往:“丞相说朕这番做法于理不合?如何于理不合了?朕既然立了顾家女为后,那理应用娶后的规矩把她迎进门。”

帝王虽有三宫六院,但和其他百姓一样,正妻只能有一个,那便是皇后。后宫的那些女人,除了皇后这个新娘子能从正门大昭门抬进来,一步步走进后宫,其他所有女人进宫,只能走后门明武门。

诚然,立了谁为后,那日抬着她的花轿,理应从大昭门进来。

然而,“顾夫人,不同。”

“不同,哪里不同?”赵三思冷笑一声,“她身份的不同,你们不是早知道,全天下不是早知道?从前朕让她免了先帝的陪葬,你们没拦住;后来朕要立她为后,你们没拦住。丞相,你们觉得现在朕要以后礼娶她进宫,你们还能拦得住?”

不知何时气,小皇帝昔日那软怂怂的语气越来越铿锵了,也越来越……不容置喙了。

蔡隽不由走了神,微微抬头看了人一眼,从他的角度看过去,只见下了朝穿着紫红色常服的人下颌微微收紧,眉眼里并没有太多情绪,看不出有没有动怒。

明明是日日都见着的人,他这一细看,却只觉出乎意料的陌生。

许是他的打量他明目张胆了,被他打量着的赵三思不耐地皱了皱眉。

蔡隽慌忙把视线收回来,记忆里那个初次见他时,眼神怯生生又带着讨好的小皇子,约莫会永远留在记忆里了。

他想。

许久之后,蔡隽闭了闭眼,叹着气道:“臣自知劝不住皇上。”

赵三思轻哼了一声,“那丞相为何多此一举?”

“世上之事,有许多是不可为之事,但世人偏要去为。因为不去试一试,无人知它是否真的不可为。”蔡隽无奈地笑了一下,又看向她,“就像皇上要立顾夫人为后一事一样,不去试试,谁相信此事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