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没想到西戎现在竟然主动出击,实在出乎慕容景的预料。慕容景当即调集兵马,准备与西戎放手一战。

与此同时,他还亲自写信给裴凛之,要求与安国结盟,共同对付西戎。

这慕容景是个脑子极聪明清醒之人,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再怎么骁勇善战,也无法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抗衡,便学会了合纵连横,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安国联手,共同对抗西戎。

毕竟西戎一直都是安国的眼中钉,去年还打得热火朝天呢。

慕容景这一步棋走得非常对,信送到裴凛之手里,便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裴凛之知道萧彧志在天下,这个天下,主要是指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带,至于往西走,能拓展多少,如何拓展,还没有具体的计划。

吐谷浑与党项尚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就算要考虑,那也得等拿下东西戎,驱逐柔然人至长城以北后再说。

因为慕容景的提议,裴凛之决定提前出兵。

太初七年九月,裴凛之率大军从梁州出发,出秦岭,直奔潼关。这一路上,他们遇到的阻力稀少,几乎是没什么抵抗,大约是西戎将主力全都压在了西线与吐谷浑的对抗上,这一带的守兵撤至潼关以内驻扎。

潼关地形险要,左右皆是山,中间的狭窄通道仅容一车一马通行,守军只要在通道那端守住,几乎就很难突破。

西戎在潼关驻扎了三万兵力,不可谓不重视,毕竟潼关一破,长安便马上就要失守,这等要事,西戎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这样的雄关险隘,要打下来自然是费力气的。先锋将领率兵攻打了两次,皆无功而返,死伤也很惨重。

裴凛之思前想后,决定用点奇招,否则光在这里耗着,伤亡惨重不说,也太打击士气了,仗就没法打了。

第170章 交锋

潼关之所以难攻下, 是因为山高路陡,只有一条两山相夹的狭长山谷,守关方只需在山谷两侧布置士兵, 居高临下投石放箭, 攻方军队就是活靶子,避无可避, 几乎没有还击的余地。

这便是安国将士两次冲关无果的原因。

裴凛之命人扎了不少草人,找来上千头牛、驴子,将草人捆在牲畜背上,然后分批驱逐它们,趁着夜色赶至隘口,再点燃爆竹, 牛群受到异响惊吓, 拼命往山谷中跑,造成有千军万马奔腾的阵仗。

守在山谷上方的西戎军听见动静,以为安军来袭, 便拼命朝山谷中放箭、扔石头。

待第一轮箭雨与石雨放过之后, 安军又开始驱逐第二批牛群继续冲关。如此几轮, 山头西戎守军的石块便消耗得差不多了,毕竟石头占地方, 数量是有限的,扔完就没有了。

待再也没有石头从山头滚落下来时,安军终于发动进攻。将士们都身披铠甲, 铠甲对弓箭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只要没有了石头, 冲过去伤亡就少得多。

等到了关口前, 安军再不迟疑, 用早就准备好的火药轰炸潼关城门。这一次裴凛之没有吝惜火药,为了减少伤亡,接连炸了好几轮,终于将固若金汤的潼关关口给炸开了。

这一仗从夜晚一直打到天亮,潼关守军见大势已去,这才丢盔弃甲朝身后的潼关县城逃去。

裴凛之没有乘胜追击,因为潼关以西便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以后要面对的,便会是骁勇善战的西戎骑兵,每一场都会是恶战。他们需要好好修整,并且做好行军计划,再全面进攻。

潼关失守,消息传到长安,顿时如炸开了国。潼关距离长安不过三百余里,步兵最多只需几天就能到。若是骑兵,那就更快了,两三日也便到了。

也就是说,安军已经逼近长安,若是潼关县城失守,长安危矣!

西戎皇帝元坦紧急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并发金牌召集正在攻打吐谷浑的主力军往回撤,同时派出西戎最勇猛的将领穆坤率两万将士去潼关县城拦截安军。

根据得到的线报,西戎骑兵数量在十万左右,西戎男子自幼在马背上长大,个个骁勇善战,人人皆兵。

而安国的骑兵加起来也不到一万,跟西戎骑兵比起来,实在是不太够看。裴凛之不敢掉以轻心,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连萧彧都参与到其中来了。

三日后,安军开拔至潼关城外,与西戎军对阵。

安军向潼关城内的西戎军叫阵,但是西戎军拒不出城迎战。

裴凛之与萧繇等将领商讨:“潼关的西戎军与上洛郡及汉中的不一样,那些地方多为山地,以步兵为主。这里的西戎军以骑兵为主,不擅长守城,也不愿意守城。他们拒不迎战,肯定是在等援军,算算时间,援军差不多也该到了。”

萧繇语气有些懊恼:“骑兵从长安到这里,想必这两日也该到了。早知我们该提前过来攻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