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页

卫谚难得温柔,一手搭在她脊背,轻拍安抚:“别怕,蜀中毕竟是我的地盘,谁要在这里行刑,总得我说了算。”

沈迟意生就不是那等六神无主闹死闹活的人,她缓了口气:“可皇上已经下了圣旨,世子如今毕竟是朝臣,皇上手里还攥着你承袭王位之事,他的旨意,你焉能不遵?”

卫谚纤长手指点在她眉心:“这都不必你操心。”他缓声道:“关于这桩案子,你究竟知道多少,现在一五一十地告诉我。”

沈迟意犹豫了下,直视他深邃眉眼,居然真的和盘托出:“关于这桩案子,我们家之前真是一点风声也没收到,那时候我爹在去京城的路上病故,我们全家悲痛万分,也顾不上仔细调查此事,后来我爹七七那日,便有官兵上门抄家,不知为何,官兵居然真的在我家搜出了军械,这样一来,我们百口莫辩,家里头除了一些女眷,其他人全被抓进了牢里…”

卫谚细细听她说完,才缓缓道:“其实这桩军械案,和你们家没有太大关联,最先被朝廷查出私藏军械的,是浔阳李家和泉州王家…”

这桩军械案最难办的地方不光在于牵涉几大世家,更在于横跨多地,有的世家在江南一代,有的在西北大漠,有的在川渝蜀中,朝廷也不可能一一处置,便交由地方封疆大吏先审理,等审理的差不多了,朝廷直接下判决,再加上地方局面复杂,面和心不和,因此审理的时候,各地的消息都是不通的。

沈迟意轻轻颔首:“这也是我一直纳闷的地方,一开始我们家就不在目标之内,后来沈家也不知是怎么了,居然牵扯进这桩案子里。”

“我也是今天才知道…”卫谚轻叩案几:“有人告发你们。”

沈迟意神色一凛,卫谚淡淡道:“朝廷把告密之人保护的极好,再加上他们是在其他地域受审的,我竟一直疏忽了这人。“沈迟意心中一沉:“是谁?”

卫谚道:“泉州王家,王安。”他缓缓道:“因为牵连进来的几个世家里,只有沈家在蜀地,我对其他世家的人并没有多加关注,如今钦差要进行最后一次会审,自然得带着王安来蜀中和沈家人对质,我这才知道其中还有这样的缘故。”

他顿了下,又补了句:“王家一系也被查出私藏军械,意图谋反,独独王安这一支,因为举证了不少其他世家,所以逃了死罪,只判了流放充军。”

魏朝这些世家,私底下大都有些交情,就譬如这王安,曾经还做过她父亲的学生,哪里想到会是这样狼心狗肺之徒!

沈迟意冷笑,心中恨意翻涌,倘王安现在在她面前,她估计得上前捅上几刀:“他定然是为了免于一死,这才四处胡乱攀诬,拖了我沈家下水!”

卫谚沉吟道:“可官兵最后真的在沈家搜出了军械,又严刑拷打出了不少人证,这才是人证物证确凿,以至于无法翻案。”

那批军械到底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跑到沈家的,她至今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沈迟意正是怒火中烧,闻言忍不住看着卫谚:“这么说,世子也觉着我沈家判的不冤了?!”

卫谚难得没恼,反而摇了摇头,淡道:“冤和不冤,我不在乎,皇上也未必在乎,他要的,不过是个结果罢了。”

沈迟意被他说的心口发冷,半晌才艰涩道:“事情既出在王安身上,若是有法子能让他翻供,沈家一案说不定还能翻案。”

她说完,自己都觉着不可能,卫谚摇头,沉吟道:“就算为了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他也不可能改口。”

沈迟意有些痛苦地抱住脑袋,卫谚拧眉:“仓促之间,想替沈家彻底翻案怕是不能,若能轻判…”

沈迟意本来沮丧至极,但听到卫谚的话,脑海中忽然闪过一道灵光,她低头仔细理了理思绪:“皇上之所以想触觉我们一家,其实并非因为我们家私藏军械,真正的罪名是…我们家私藏军械,意图谋反…”

她抬起眼:“若是换一个罪名呢?”

卫谚微怔,很快反应过来:“你的意思是…”

沈迟意深吸了口气:“既然一时不能翻供,我们家里又真的私藏了军械…意图谋反自然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可如今我爹已经过世,没有证据能证明他曾经有过不臣之心,若是有人能证明,家里搜出的这批军械,并非为了谋反,而是为了自保或者倒卖,罪责是不是可以轻些了?”

即便是卫谚,也不由得惊叹她的奇思妙想,现在沈家私藏军械一事已经是板上钉钉,可私藏军械用来谋反,和私藏军械用来倒卖,那自然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谋逆大罪,必要凌迟问斩,后者是私贩军火,最多充军流放,虽然过程是一样的,但判决结果绝对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