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页

这样的做法叫做剿袭时文,随着高中者越来越多,天下士人纷纷效仿,愈演愈烈,朝廷屡禁不止。

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何其珍贵,一个投机钻营的人靠背诵时文得中,就意味着有一个刻苦勤学的士子不幸落榜。

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主考官绞尽脑汁从四书五经挖掘不重复的新考题,甚至不惜生搬硬凑,随便挑出两句根本没有任何联系的句子作为考题,以应对坊间的猜题之风。

每个应考士子从熟读四书五经后便开始练习制艺文章,也猜题,然后不断训练。相同的题目从不同角度破题可以写出几十甚至上百篇八股文。

如此这般,从有考试以来,考官和学子们斗智斗勇。

考官那边搜索枯肠拟考题,学子们八仙过海猜题蒙题。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坊间售卖的猜题中,针对这一句的时文很少见。

因为这一题是会试真题。

按照近年考过,十年之内不可能再考的规律,江南、北直隶的乡试和近几年的会试绝不会出现这道题。

…………

傅云英对这一句印象深刻……这是同安二十年的会试原题。

会试结束后,朝廷将主考官和考中士子的文章刊印公布,她特意收集了几份。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她怔怔出了回神。

…………

秋风吹动庭院里的树叶沙沙响,小文童来回走动的脚步声唤醒傅云英。

她定定神,想好破题的重点,拈笔书写。

八股取士遴选的是朝廷官吏,他们需要阐述自己关于治国之道、社会伦理的见解,从而展露其才华抱负。她在学习制艺时,免不了把自己当成修家治国平天下的男子,从男子的角度去审题,校题,破题,紧扣圣人语气,联系当下时事阐发观点,微言大义,自圆其说。

论来论去,不过是忠君爱国,敬天,忠君,孝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