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地道

大明之后 青史尽成灰 1650 字 2022-11-14

说着,叶廷兰就跟朱颐垣讲述起来,首先就是在去年起兵的济王。

这位济王也是朱明宗室,身份和朱颐垣差不多,他自称济王,在德州举事,一度攻占了四十多个县。

最后不幸失败,但济王旧部尚存,还在和清廷缠斗。

此外还有潍县人张广,莱州的明朝副总兵杨威,闯王旧部赵应元……他们都前后举兵,有人失败了,有人还在辗转战斗,不肯投降。

尤其值得一提,就在曹县,尚有数十万榆园义军,他们都是难得的忠臣义士,人多势众,很是难得。

朱颐垣默默听着舅舅的介绍,说真的,他并不怎么清楚明末清初的山东义军。谢迁之所以出名,还是因为杀了大汉奸孙之獬,才名留后世。

可听舅舅这么一说,山东大地的义军,还真是不少,朱颐垣的精神为之一振。

而叶廷兰接下来的介绍,更让朱颐垣目瞪口呆。

这个榆园义军,从明朝就存在了,由于万历年间,灾荒不断,许多曹县的百姓外逃,家乡变成一片赤地。

结果数年之后,等乡亲们返回,却发现在家乡,生命力顽强的榆树开枝散叶,榆钱儿落地生根,长出一大片茂密的榆林。

几十年下来,这一片榆林绵延百里,贯穿曹县。

因此就有百姓借着榆树掩护,藏身其中,把榆树林当成了世外桃源。

渐渐的,人数多达几十万,形成了一股强悍的势力。

“这些义民百姓,他们占据榆园,只是为了求生,并非要反抗大明。满清鞑子南下之后,他们更是愿意捐弃前嫌,同朝廷一起,驱逐胡虏,只可惜应天诸公,忙于内斗,史阁部不肯发兵徐州,要不然,又怎么会有扬州之屠!”

朱颐垣大惊,“舅舅,你没有骗我吧?”

叶廷兰微微一笑,他扭头看了看另外一个大和尚,这位一直没有说话,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巨大的耳朵,又白又大,还真有点佛爷的意思。

“大外甥,这位阎尔梅先生,曾经率领七千兵马,前往扬州,面见史阁部,像他建言献策。”

朱颐垣更加惊讶,“您见过史阁部?”

阎尔梅点了点头,“去年的时候,我散尽家财,招募七千乡亲,前往扬州助战。我曾经向史阁部建议,主动攻取徐州,只要占领徐州,就能和榆园义军联络,然后一同谋取山东,足以抵御清廷,光复中原。奈何史阁部不听,我也是无力回天。”

朱颐垣稍微思忖,如果真的按照阎尔梅的设想,至少弘光朝廷还能多一道防线,那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朱颐垣微微摇头,“史阁部纵然是良臣,多方掣肘,也是有心无力。”

听朱颐垣这么说,阎尔梅打起了精神,“我追随史阁部时间虽然不久,但南方诸公沉溺内斗,不分轻重,不识大局,皆是亡国之臣。我羞于和他们为伍,决定返回沛县老家,招募豪杰,和清廷周旋,所幸有润山兄指点,让我来山东看看。”

润山?

叶廷兰忙解释,“这位润山先生,名叫叶廷秀,算是我的堂兄。见到了阎先生,我就准备为了抗清大业出力。我们本想联络各地义军,摸清楚状况。前几日听闻有人杀了张至发的子侄满门,因此过来查看,走到半路,想起大姐,所以我过来瞧瞧,真是没有想到,能打进张家,就有大外甥的功劳。”

朱颐垣这才明白了前因后果,没想到自己的亲舅舅,也投身抗清了,他带来的这位阎先生,更是见过史可法。

朱颐垣顿时有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他眉头微皱,“方才说到榆园义军,他们又是怎么和清军周旋?难道只是靠着榆林遮蔽吗?”朱颐垣第一时间,打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