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页

小高王干了这么多缺德事,被这么多人骂,他的统治却因为各地蒙学与官学的设立而越发稳固。

人人心里有杆秤,骂高澄是一回事,但他搜刮这些财物都是兴修校舍,推广文教,而不是个人享乐。

自古以来哪有这样不计声誉,一心为民的权臣。

顽固不化的教徒们背地里暗骂高澄缺德的时候,却是各地百姓对他由衷的赞颂。

不过小高王不看重这些虚名,张师齐可以作证。

高澄正规划接下来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时候,他的好兄弟司马消难来了洛阳。

司马消难赶上了九品中正最后一班车,在晋阳得了官身。

也许是觉得留在晋阳跟小高澄混没前途,特意找他父亲司马子如出面,想办法让他来了洛阳追随大高欢。

高澄对这位好兄弟没得说,才十七岁的司马消难就被他安排去了吏部,往文选司任职,打算历练一两年,就把文选司交给他来执掌。

亲兄弟都没这么关照。

在高澄研究经济改革的时候,东魏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颁行科举制的消息也传到了南梁与西魏。

虽然崤函古道因两座关隘被堵住,但上洛、河西等地的消息传播却不可能被阻绝。

西魏打探东魏的消息时,东魏也凭此收集西魏情报。

且先提南梁,萧衍倒也没说高澄剽窃,他对科举制极为欣赏,不看出身只重才学的原则,更是让他赞不绝口。

但萧衍老了,七十四岁的他,没有了三十二年前强顶士族压力,开设五经馆时的魄力。

一想到废除九品中正制的艰难,心里就有了退缩。

仔细一想,自己以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利益,又用五经考试给寒门提供上升通道,也不比高澄的科举制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