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页

虽然没有过具体时间约定,但到了如今太昌六年(537年),恰好三年。

三年之期已到,也该是用到他的时候。

封述才回洛阳不久,得知高澄召见,也明白他的用意,但今时不同往日。

三年里,他不止闭门苦读,更听从高澄当初的建议,凭着他的手令,往各地调研学习,于律法一道,别有造诣。

而这一点,高澄再次与他畅谈律令时,深有体会。

直到口干舌燥,趁着呼唤奴婢进来添茶水的空隙,高澄由衷夸赞道:

“君义甘于沉寂三年,今朝一鸣惊人,澄当刮目相待。”

“当年御史台众人,唯杜弼勇于任事,述不过尸位素餐之辈,却蒙大将军寄予厚望,又怎敢心生懈怠。”

封述倒是没有说假话,当年丢了御史的官职,被高澄逼着学法,其中深意,他心知肚明,若非往后要加以重用,又何必苦心安排,还特意赐下手令,任他来往各地府衙。

“大将军府如今正缺从事中郎一人,不知君义可愿屈就?”

面对高澄抛来的橄榄枝,封述不敢迟疑:

“得大将军看重,述感激涕零,愿受大将军驱使,以献绵薄之力。”

高澄闻言,朗声笑道:

“澄于君义,有大用,君义也该有所了解,大魏律令频更,吏民深受其苦,澄欲修订新制,非君义不能受此任。”

“述愿一展才学,以助大将军。”

封述确实早有心理准备,高澄让他学法,自是用在此时。

高澄大喜,当即授封述大将军府从事中郎一职,由他召集过去三年所结识的深谙律法之人,重新修订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