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页

望着他的背影,李泌微微叹了口气,方才他所说的,是真心话。他早就看出,因为长期这种尴尬处境,李亨有些心理扭曲。这等情形之下,有的时候他行事就不够光明正大。

按着李泌的想法,李亨乃是当今太子,继承大宝的时间并不会太长,他有大义的名份,行事只须依着正道,就是叶畅、杨钊甚至李林甫再有千机百变,又岂能奈何得了他?可偏偏李亨虽然外表敬重他,在这些问题上却极是顽固,只让他出谋划策,却少与他决断之权,让他也甚为无奈,不得不想让李亨最亲近的李静忠来劝说。

但此次努力又失败了。

建安城他的行营之中,辽东高层人物侪侪一堂,十二张案几排成一个圆,叶畅自然是坐在上首,其余人则依照官职高低,绕着他两边而坐。

到场的不仅仅是罗九河,岑参、王昌龄、贾猫儿等文职,罗九河、叶英、叶挺等武职,辽东所有高层,哪怕是分身乏术者,也都被召来。这样规模的大会,此前还从来没有召开过,而这会中将要决定的事情,也将是大事。

王昌龄初时心情是有些沉重的,他这几年在辽东过得甚为舒心,虽然主要精力是放在了农业的推广之上,可手中的权力、金钱,充裕得让他几乎要以为自己是了郡的郡守。可以说从一介农夫到如今,就是在辽东的这六七年时间,让王昌龄最为开心,他甚至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但辽东越是发展,王昌龄心里也越是纠结。

叶畅虽然没有表露出太大的野心,一直以来对大唐都可谓忠心耿耿,但是辽东如今的钢铁产量、纺织品产量,都已远远超过了大唐,而粮食也不但完全自给,甚至每年可以有几十万石的余粮反售大唐。王昌龄深知“尾大不掉”的意思,这样下去,即使辽东看在大唐广阔的市场份上,继续当大唐忠臣,但大唐能容得下这个个头越发膨胀的臣下么?

所以今天他一发觉几乎辽东所有的重要人物都被召集过来,他心里就突的一跳,生怕叶畅会在今日宣布大逆之举。

与岑参对望一眼,王昌龄不管军务,岑参在张镐离开之后,就将辽东的行政事务完全接手过去,故此对于一些军力调动的事情,他更了解些。若叶畅真准备逆乱,必是瞒不过岑参。

岑参的神色倒是很轻松,这让王昌龄稍稍放心了些。

“诸位,请安静下来。”叶畅见人到齐了,咳了一声。

众人停止了寒暄和小声讨论,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今日召集诸位来,乃是为了与渤海国之战事。”叶畅道:“鉴于渤海国屡屡令契丹袭拢我边境,又隔阻我商路,故此,从即日起至明年九月,将对渤海国进行惩戒之战。我未必能长留辽东,一律战事军务,皆由罗九河主掌。”

罗九河起身向众人做了个团揖,这让尚不知情的一些人有些讶然:叶畅选择了他而不是与自己关系更近的叶英、叶挺。

“为何这般急切?”有人开口问道。

“我最多再在朝廷里任官两年,这两年里,辽东必须能够自保。”叶畅叹了口气:“我欲辞官归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