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页

看着脸色惨白,在上午湿润适宜的天气里仍然跑的满头大汗的传讯军官。昆岗不禁微笑道:“孩子,你们毕竟年轻,在这里呆的时间太短,并不了解这些中国人。”

见那人一脸不解,他也并不解释,只命令道:“你们不必管束人家,要大方得体。只是防止他们与城中的汉人贫民接触太多,套取情报,去吧。”

昆岗在巴达维亚和中国沿海多年,这些年来面对着势力庞大,完全有能力左右爪哇经济的汉人集团,却是游刃有余,并不吃力。他微笑着看向跑回去传令的年青军官,心道:“中国人好于内斗,不喜欢当出头鸟,对政治斗争天性中有着畏惧和淡漠的情绪。况且信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理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哲学,想让那些富户豪门出来起来,领导所有的汉人一起争夺权力,这真是幼稚的想法。张伟必定不会如此愚蠢,想必是昨天与我打交道的那个年轻的中国将军的想法。就让他碰碰钉子也好,待他撞的一头包,自然就会放弃对巴达维亚不切实际的幻想,转而去依着他们皇帝的指示,攻打马六甲城去了。”

与昆岗所料的想同。满怀热情,一心以为给了这些虽然身家亿万,却在政治上全无权力的富商们机会的李侔等人,果然在吴府碰了个头破血流。

吴家是南洋巨族,吴克淳代表的便是在南洋宗族人口过万,田产房宅遍布全岛,呼吸间可以决定殖民政府政策有强大势力。这些华商离国已久,在异国他乡又有了很大的成就,而除了张伟曾经为汉人报仇外,中国政府对这些流落在外的侨民的一贯态度就是:伊辈去父母之邦,甘心流落异乡,死不足惜。

在种种的态式权衡之下,一心想保持现状,什么都不改变的,就是以吴家为代表的南洋巨商们。整个爪哇岛上的汉人约有十三四万,是南洋汉人聚集最多的地方。这些汉人多半来自闽南一地,光是吴、林、郑三姓,就有过半。而以吴家为首的大商人,一边是富可敌国,一边又因势力和富贵而得以成为宗族领袖。荷人殖民者一向对汉人多有关照,两边的关系之好,远比在国内的汉朝政府更令这些汉人商人们放心。若不是近年来当地土人仇汉排汉情绪严重,荷人有弹压不住之势,只怕此次汉朝船队来访,这些汉人们都不会表露出太大的热情。

商人无籍贯,在他们看来,能稳定当前局势,继续多年的富贵生活,那才是最重要的。与中下层中保有朴素民族情感和对中国政府忠诚的平民们相比,越往上层的汉商们,越与李侔等汉军使节保有着一定的距离感。是以吴克淳一见李侔,虽然亦热情相邀,愿意借着这支强大军队领导拜访的良机来壮大吴家在南洋的声势,然而却并不肯以小民自居,并不愿意接受来自中国本土的掣肘与领导。可惜的是,一心以为可以借着民族大义和将来可期富贵打动他们的李侔等人,却并不了解这一点。

傍晚时分,所有的汉朝使者全数汇集在码头附近。李侔不必过问,便知道众人与他一样,虽然受到了富商们的热情款待,甚至金珠美妾送上前来,亦不吝啬。只是一谈及争取汉人在爪哇的领导权,起事造反,驱赶荷人,压制土人等敏感话题,各人却迅即将话题岔开,或是干脆打个哈哈,不予回答。

李侔心中虽然失望,却并不肯立刻放弃,只在码头向众人顿足道:“或者是他们尚且有疑虑,明日大家还是各自出去拜访,将利害向他们陈述清楚才是。”

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洋(九)

在连续几天徒劳无果的努力之后,李侔终于宣告了此事的失败。与当初欢迎汉朝船队时的骄傲与热诚相比,一旦涉及到可能丧失身家性命的大事。当地略有身家的汉人们无不退缩,无有当当其事者。

无奈之下,李侔只得又借着机会请回高杰,请他再到船上计议。与上次相比,一众汉军将领们明显情绪低落,不在如同上次那么信心十足。

“李将军,若是问我的意思,那么就请船队即刻起行。反正你们的补给也差不多了,若是再耽搁下去,只怕我的法子也不成了。”

李侔沉声问道:“那是为何?我们停泊不过就这几天,纵是再留几天,也属正常,荷人不会因此起疑。”

“嘿。你们毕竟是长刀大枪拼杀出来的军人。你们只顾着防范荷兰人和土人,难道汉人中,就没有把你们出卖了,以向荷兰人邀功买好的么?”

见各人都是一脸不信,高杰讪然一笑,又道:“自然,这是我疑心太重之故。不过小心驶得万年船,虽然他们都是巨富豪门,却也难免会有趋炎附势的小人。诸位这几天走动的太凶,你们道荷兰人都是傻子,不晓得你们想联络汉人生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