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页

李岩也被他说的一笑,在他肩膀上亲热的拍了两下。却仍是踱到用铁链捆好的火炮旁观,细心检视。

直过了半响,他才直起声来,向李俊笑道:“不是信不过你,委实是小心不得。这火炮重过千斤,万一捆的不稳,海上风浪很大,火炮在舱室内四处乱撞,没有几下,咱们就都得陪着它见龙王爷了。”

李俊老老实实低头听训,待他说完,方沉声答道:“是,我一定小心。从今儿起,每天都来查视几次。”

“这便好,等到了吕宋安南城码头,卸它下来,才能放心。”

“大哥,咱们李家的封地有多大,有咱们李家堡大么?”

李岩听的一笑,拍拍手上的浮灰,边沿着木梯向上爬去,边答他道:“我是封的伯爵,封地方圆三百余里,只怕比咱们杞县还要大上一些。”

李俊听的一惊,继而又喜滋滋道:“这可真了不得!周王也没有封地,信阳的唐王也没有。这些王爷的王庄田地多的不过十几万亩,少的几万亩,咱们这么大的一块封地,总也能耕出几万亩良田来吧。乖乖,这可比的过一个王爷了。”

“其实不止。我的封地,无有别物特产,唯有平原,而且膏润肥沃,悉心开垦的话,足可得良田百万亩。”

李俊听的一惊,立时望李岩脸上看去。见他郑重其事,并不是说笑。因惊问道:“皇帝封这么多良田美地给人,为的什么?当年明朝太祖爷分封诸王,也都只有封爵,没有土地,不准临民。今上不怕诸候坐大,日后兼并争战,弄的天下大乱么?”

两人一路行走,此时已回到李岩居住的舱室之内。此时中国大兴航海之风,全国各处都有意欲发财的商人,破产的农民,冒险的野心家毅然出海,往海外蛮荒之地寻求成功的机会。然而海船易造,水手难得。原本沿海的弄海人地位早就水涨船高,熟谙海事的水手早已不敷使用,有经验的船长更是难得。此次李家大举迁往海外,历经千辛万苦方才觅得一众手水,并两个出海数次的老手船长一同出海。是以这大船上最好的舱室到不是尊荣的伯爵大人居住,而是让给了需要良好休息与悬挂海图空间的船长居住。

因空间逼仄,李俊并无坐处,只站在李岩身旁,见他坐定喝茶,一派气定神闲模样,便急道:“大哥,据我所知,开国帝王对功臣良将没有不起猜忌的。陛下现下要开疆辟土,所以大封功臣,等过上十年八年,天下稳定,他手底下又有几十万精兵强将,足以守御疆土,到了那时候,原本的功臣们就成了眼中钉。陛下还需防着他身后宿将功臣们做乱,大哥你坐拥如此肥沃广阔的土地,还可以自建军队,判定法例,收取赋税,将来若是陛下动手,那可当真是大事不妙。”

“不妨事。”

李岩见李俊仍是一脸不解,又有些惶怕,只得叹一口气,站起身来,向他笑道:“陛下分封,其实是要在海外分官员的权。以贵族对抗官员,以官员监视贵族,两边平衡,什么事也没有。况且日后都是火器争战,我那么点土地,再大上几倍,没有钱,没有工厂矿山,我能养活多少军队,又能掀起多大风浪?陛下才不会害怕封地贵族,到是害怕官员胡来的多。吕宋诸岛孤悬海外,若是官员贪墨不法,激起民变,那才是要命的事。”

见李俊仍不明白,因向他问道:“你想一下,一个常人,辛苦多年才能为官,他最急迫的,是想自身富贵,还是要致民富贵?”

李俊认真想了一回,方答道:“或许有圣人,如海瑞一般。不过,多半还是自求富贵的人多。”

“就是这个道理。想前明官员,都是科举出身。宋真宗有劝学诗曰: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说读书做官后,就能发达。所以,自唐宋以降,直至明朝,官员鲜有不贪污者。众人只为升官发财,就是办事也是为了博取政绩,至于后任如何行事,不关我事。如此下来,地方水利无人过问,命案由宗族自断,遇着灾荒便要饿死人,正是因为政府官员多半不肯出力,甚至会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