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页

崇祯闻知汉军即将北伐之际,当真是忧患之极,无可复加。待又听到张伟称帝,更是张皇失措,不能自已。

他在历史上坚决不肯南迁,实则乃是大臣误他,到并不是一心要殉死。还是在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之际,眼见北方大局糜烂,便有不少言官进言,请求皇帝南下。实然都云请帝南征,实则是避难以全半壁江山。崇祯却因北宋南迁后丧权辱国,再也无法恢复之事而踌躇难断,不肯答应。乃下旨问内阁大臣并各部大臣,问及南迁是否该行。谁料众臣却也因宋室南渡一事声名太臭,也不肯为皇帝担这个骂名,于是扯皮推诿,都是含含糊糊不肯明言,又将皮球踢回给皇帝。

崇祯无奈,只得将此事搁置不提。后来有言官请太子赴南京主持大局,他便没好气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且如此不济,孩子家又能做什么?”

再有当年北京曾经历过数次围城,清兵都是无功而返。而农民军战力甚低,更是不及清兵,他心中有了侥幸想法,觉得事情还不至于败坏至此。谁料李自成自誓师东向,一路上望风披靡,宣府、大同、怀来、居庸关各要塞重镇的守将无一不是出城归降,不用李自成动手便乖乖将城池送上。总因是明朝已然是日薄西山,崇祯帝继位十七年,处置政务失当,用文官则文官贪污,用武将则武将畏死;真正的名臣良将,却又被他自已动手杀戮。待到了李自成建号称帝,一路上的守将乃至监军太监无不觉得大势已去,此时不降,更待何时?至得北京城下,太监曹化淳献城投降,京师外城迅速丢失,明朝乃亡。

当日崇祯轻视农民军,心中报有幻想。此时却对汉军的实力知之甚详,张伟经营台湾多年,政治军事无不拿手,汉军东征西讨,原是明军中最精锐的一部,连勇冠辽东的满人都在张伟手里吃了大亏。江南几十万明军,不过数月间就被他荡平全境,两年间江南物茂民丰,政治清明。明朝的名臣大将纷纷归降,却不像农民军拉拢个平常的举人士子都是极难,更别提地方豪强。若是几十万汉军全师挥军北上,却教他如何抵挡的住?

慌乱之下,除了又下罪已诏,许诺“再苦吾民一年”,剿灭叛贼后必定免赋,期望用这种空头支票安定民心;又下诏赦免农民军及江南叛军叛臣的大罪,除了张伟等人之外,“余者皆不问”。

在施行了这几个如同痴人说梦般的举措之后,他心中却殊无自信。此时南方已失,便是迁都避难也是无处可逃。无奈之下,便下令弃守山海关,命吴三桂率仅余的关宁兵入关听命,蓟镇总兵唐通也不必守蓟;至于蓟镇、关宁一带的汉人,听其自便,健壮男丁悉数入关。至于清兵会如何动作,如同杀红了眼的赌徒一般,他却是不管不顾了。

待接到洪承畴、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等在陕甘一带督师与农民军做战的各大臣的上书,将他们议定的与汉军做战方略研习过后,虽不赞同弃守准扬,总觉该寸土必争,死守不退才是正理,却因这几人都是他很是信重的能臣,因风云际会后于一处督师,是以有这联名上奏之举。他思来想去,总觉得依着他们的计策,或许还有一线之明,无奈之下,便下旨允准。

除了留下袁崇焕与卢象升领少部分原九边的明军和关宁兵继续镇守陕西,以防高李二人和张献忠趁乱来袭,其余的明朝精兵悉数由洪、孙二人率领,全部由河南入准北,准备以优势兵力,击退汉军一路,然后会合京营兵和河南、山西、山东的巡抚兵马夹击在准扬一带的汉军,纵不能胜,却也有了力量死守。汉军对后勤依赖过大的特点此时已被明朝君臣知晓,只要能拖上半年,汉军劳师费饷,必然支持不住,到那是或是反攻,或是再行别策,主动权便回到明军这边了。

洪承畴自入准北之后,立时整饬防备,晓谕地方士绅,四处用钦差关防布置兵力,收拢防线。他也确实很有才干能力,努力之下却也将原本人心惶惶,官员百姓都欲投降的准北整顿的甚有起色。不但可以确保粮道通畅,还成功的封锁了与准扬那边的消息往来。若不是张瑞等人心中有些担忧,派了沈金戎带兵前来,只怕在明军大股进攻之前,汉军将无法得知明朝竟有如此魄力,行此决战之事。

第二百七十九章 北伐(十)

洪承畴又在宿州又停了两日,会集了陆续赶来的边军将士,传檄命各部总兵陆续向南,他自已带同在陕西与农民军做战时的精锐明军五万人,以总兵猛如虎为中军,总兵白广恩掌火车营,秦翼明等三总兵殿后,拔营起寨,野战大军并押粮车连绵十余里,一同往凤阳方向移去。

他知道此类战事很难在短期内结束,总是担心汉军断他粮道,又担心北方粮草一时接济不上,或许便坏了大事,是以将粮草次弟备于沿途坚城之内,凡有需用,便可以随时起运,又不必担心从远处搬运时被敌人袭击。

忙碌了近两个月,他总算在这准北之集集结了榆林、怀来、大同、居庸等九边世代军户的边军强兵,再有陕甘、山西的卫所镇兵,关宁骑兵大部,共十四总兵,十九万人,内有骑兵近五万人,火车营有大小火炮近千门,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骑兵数量,火炮数量,都是当时明军所能动员军队中最精锐,最强大的力量。

因战事急迫,洪承畴并没有进京陛辞,只是在临行之际,接到崇祯朱谕,谕令他一定不可以拖延时日,相机决断,联合由江北一带撤退的明军速战速决,切不可畏敌惧战,只需将帅用命,士卒效力,以数倍于汉军的精锐明军,又有何惧?

接谕之后,洪承畴立时修书上奏,表示不管如何,一定会尽心竭力,报效君恩,纵战死而不悔。他又知道明军虽多,战力比之汉军实在太差。就是火炮,他属下的近二十万大军也有千多门火炮。不过都是些虎蹲炮、神机炮,这些都是些碗口粗口径的小炮,打出的炮弹不过是些加大的火枪铁丸,十门火炮只怕也抵不过汉军一门。是以心中忐忑不安,不但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时时觉得此战很是危险,委实是没有信心。